機箱設計貌似簡單,但卻蘊含了intel巨大的“陽謀”。從當年旨在降低“Presscot”核心的38℃機箱,再到去年同時兼顧CPU和顯卡散熱的TAC 2.0機箱,無不如此。
我們先來簡單回顧38℃機箱的歷史。“38℃機箱”實為通俗說法,實際是intel早在02年和03年分別提出的CAG 1.0(chassis air guide)和CAG 1.1規范。03年,intel推出被業界詬病多年的“Presscot”核心處理器,此時傳統的機箱(指不符合CAG標準)已經不能滿足“Presscot”的散熱要求,增加了CPU導風管和顯卡散熱孔的38℃機箱由intel攜各大機箱廠商粉墨登場,并成為主流DIY機箱的唯一標準。
38℃機箱的特點之一就是為CPU風扇提供專門的風道,從而改善CPU的散熱
38℃機箱風道原理
在摩爾定律的帶領下,CPU和顯卡的發熱量有了巨大的變化。全新的工藝和架構讓intel處理器擺脫了“高頻低能”的稱號,同時nVIDIA和AMD的性能競賽反倒讓顯卡成為了新一代的“冬天暖手器”。另一方面,也是最為重要的原因:最新的intel I5、I3處理器內置PCI-E總線控制器,原本位于CPU和PCI-E插槽之間的北橋芯片被省略,CPU底座和PCI-E插槽直接走線連接,同時縮短蛇形走線的長度可大大提高頻率的穩定性,因此P55主板的CPU底座和PCI-E插槽的距離遠遠短于它們在X58、P45、785G等主板的距離。
縮短CPU底座和PCI-E之間的距離是眾多P55主板設計的共性
換句話說,在P55平臺和以后的H55、H57平臺上,CPU和顯卡這兩大熱源的距離比以往的平臺更接近,散熱環境和要求更復雜。另一方面,38℃機箱中的導風孔也極容易對P55平臺的安裝和散熱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新的機箱標準便應運而生。
TAC 2.0(Thermally Advantaged Chassis)是繼CAG 1.0、CAG 1.1之后,intel主導的第三個機箱標準。主要針對CPU和GPU發熱源距離縮短和GPU發熱大增而設計的標準。
TAC 2.0機箱草圖
TAC 2.0機箱草圖
相比于CAG 1.0/ CAG 1.1標準,TAC 2.0標準有兩大改進之處。一是去掉了導風管,二是把CPU和GPU的進風孔二合為一,并增大了進風孔總面積。前文已經分析過,新的P55等主板的CPU底座和PCI-E插槽距離明顯縮短,CPU底座位置也明顯下移,和原有的38℃機箱有明顯的安裝沖突。為此TAC 2.0標準里把導風管去掉,既增加空氣流動性,也避免了它和顯卡沖突的可能。而擴大面積的進風孔則正好滿足GPU和CPU兩熱源更為接近的要求。
CPU的目標溫度從CAG 1.0/ CAG 1.1標準的38℃提升到了TAC 2.0標準的40℃。而顯卡則有望在增加了進風孔面積的幫助下,獲得更大的空氣流通量、取得更好的降溫效果。由此可見,TAC 2.0規范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CPU的散熱條件,并傾斜至顯卡上,這一方面源于CPU功耗和發熱量的顯著改善,同時也顧及于功耗日益增大的顯卡。
TAC 2.0機箱(航嘉暗夜公爵)
TAC 2.0機箱的進風孔(航嘉暗夜公爵)
TAC 2.0標準的趨勢分析:北橋芯片逐漸從主板中消失是未來趨勢,一方面符合半導體集成度越來越高的規律,另一方面也滿足降低成本的經濟效益要求。AMD平臺早在06年便涌現了多款單芯片的主板,而此次intel推出的I5、I3平臺則可以看作是單芯片平臺全面普及的契機。在北橋芯片取消后,TAC 2.0機箱才能滿足新平臺的散熱要求,特別是在使用獨立顯卡的情況下,TAC 2.0機箱幾乎成為消費者今后裝機的唯一選擇!
來源:航嘉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10-1/20101610132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