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兩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智能電網建設的指導意見,意見中再一次強調,堅強智能電網的建設不能踏步不前,不能做表面工作,各地電網、電建公司要重視智能電網的建設和維護。中央的態度一如既往的堅決,那么具體到地方,中國的智能電網建設又是怎樣一番面貌呢?
智能電網現狀
什么是智能電網?按照國家的描述,以物理電網為基礎(中國的智能電網是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各電壓等級電網協調發展的堅強電網為基礎),將現代先進的傳感測量技術、通訊技術、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和控制技術與物理電網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電網。自動化配網基本普及,無人值守新型變電站逐步占領市場,高壓電氣設備自動化已經成為電網主流。而在低壓配電網方面,智能采集費控系統已經覆蓋,從最早的485電表+采集器,到PLC電力線載波,再到現在無線+載波等等技術的成熟。如今,低壓系統的智能化已遠遠超出你的想象。遠程停送電、12點電壓自動采集、線損自動分析、智能化潮流預測等曾經需要人工處理的問題,現在一臺電腦就可以解決。從某種意義上看,中國其實已經基本完成智能電網的建設。
智能電網的迷局
1.技術困境
上述的智能化其實只是智能電網的基礎。再深入即是電網全面信息化。而智能電網的迷局之一,就是技術瓶頸。智能電網首先作為電網,輸送電能才是最重要的任務。配電網電壓等級為220/380V、頻率為50Hz。在這樣的電壓頻率下,想要穩定高效傳送大量信息并非易事。
一方面利用電力線載波技術傳送信息,必要要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電網中眾多的干擾源。如變壓器,電動機等非電阻性電氣設備。在這種環境中,信息很容易被干擾,出現丟包現象。為保證信息準確傳送,現在主流應用技術為過零點傳送技術。但這并不適用在信息巨大的場景中。不僅如此,現在電網信息化系統主要利用窄帶傳送,如果在這其中加入大量信息的話,那網絡速度將受到不小的影響。
另一方面這一部分技術并不是由國家主導,而是交給了市場。這樣,就會出現一個平臺化的問題。假設現在電網已經全面實現信息化,你家使用的電力設備為東軟制造,而你需要的一份重要信息儲存在鼎信制造的設備上,那么你很可能無法拿到你需要的資料。因為在載波技術領域,東軟的頻率為270KHz,而鼎信則是421KHz,頻率不同,通信無法建立。而如果要建立信息平臺,誰來建立?電力線載波技術屬于各個公司的技術機密,沒有一個像互聯網一樣開放的環境。那么由誰來主導都不現實,國家亦不可能強制開放所有廠家的專利,這是對企業的損害。
2.電建迷局
智能電網迷茫的首要原因是技術限制。而在技術限制的情況下,智能電網的建設也就無處下手。每年,國家都會給地方劃撥智能電網建設經費,錢到了,卻不知道怎么花。很多地方電網公司眼里,智能電網的建設經費就是用來買新型設備,更新電網基建。在有錢不會花的情況下,地方電網公司對經費的挪用,誤用比比皆是。在低壓智能采集費控系統的建設運維中,很多地方電網公司將智能電網建設經費全部用來更換低壓智能化設備。而實際情況是,很多設備出"故障"是因為人為操作失誤、系統現場不同步一類的"人錯",設備其實是正常的(低壓智能設備為國王統一招標采購,要求必須正常工作十年)。但基層電網公司有"經費",人員懈怠,不停的和廠家購買更換,導致大量的浪費。而按照國家要求,智能電網建設經費其實主要是用來加強建設配電網自動化,對十年以上老舊設備進行更新,以及智能化系統建設運維的費用。但落實到地方,不壞就不換,能用就不換的思想支配下,這些經費都花在了錯誤的地方。
智能電網的破局之道
在筆者看來,要徹底解決智能電網發展中的困境迷局,加快中國堅強智能電網建設,我們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同時入手:
1.技術困境是主要攔路虎,正因為技術困境,才導致智能電網建設的迷茫和停滯。要突破技術困境,筆者認為首先要解決平臺性的問題。國家搭建平臺,提供一部分"試驗田",減輕技術型企業研發壓力,讓企業可以大膽去進行突破。而非像現在一樣,一邊要研發新技術,一邊還需要保證市場。導致企業放不開手腳,陷入研發步子小,創新變更新的怪圈。
2.要將陳舊落后的配電網建設重視起來。中國的配電網建設良莠不齊,歷史遺留問題很多,如果要建設堅強智能電網,首先要建設起現代化的堅強電網。配網自動化是一切智能化的基礎,中國在這方面需要的不是技術,而是態度。要把在沿海發達地區的自動化技術普及開來,要讓地方電網主動去更新老舊的設備,要督促和監督電網的建設和改造情況。<
http:www.mangadaku.com/news/56524.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