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 容: |
“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2007年要有大麻煩,技術、原材料、市場的瓶頸都可能讓新的光伏生產企業舉步維艱。”長期致力于在國內推廣太陽能產業的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前中國太陽能學會)副理事長趙玉文如此疾呼。
趙的大膽預測緣于目前國內太陽能產業的不正常狀態——九成以上的原材料依賴進口,九成以上的產品全部出口。一個典型的“兩頭在外”產業,其抗風險能力甚至可以用“不堪一擊”來形容。
市場在哪里?
“如果沒有歐洲市場上太陽能光伏發電行業的爆發性增長,就不會有尚德的今天。”施正榮在接受本報采訪時坦承。
從2004年起,歐洲發達國家開始大力推行《可再生能源法》,強制太陽能光伏發電并網。雖然歐洲本土企業技術實力很強,但從投產到滿足市場還有一段時間,這就給了中國太陽能光伏行業提供了巨大的成長空間。
而目前施正榮的擔憂在于:“當歐洲本土企業憑借很強的技術實力,度過了從投產到滿足市場的一段時間后,歐洲的大門也許就不會對我們敞開了,我們又能把產品賣給誰呢?”
而趙玉文之所以擔心“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2007年要有麻煩”,也是主要緣于對市場的擔憂。
趙說,企業紛紛投資光伏產業,除了看重《可再生能源法》頒布給光伏產業帶來的巨大商機之外,直接的動因其實來源于歐洲特別是德國市場的爆發性增長。
他擔憂,雖然德國市場的猛增讓歐洲光伏生產滯后市場兩年,但隨著光伏生產擴產的加速,兩年后的2007年,德國市場將再次達到平衡并開始出口。作為全球光伏產業的三巨頭之一,日本光伏生產一直保持出口強勢。另一巨頭美國的光伏生產也是自給之后略有盈余。那時候,我國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賣給誰呢?
國外市場的前景不明朗,使太陽能光伏企業更加期待國內市場的利好消息。
目前,雖然《可再生能源法》已經頒布,但一位試圖投資太陽能產業的人士表示:“國家目前已經明確了風電、生物質能發電的優惠措施,但對于太陽能發電的優惠則遲遲未有表態。”
另一位熟悉能源產業的人士則指出,國家對太陽能發電的慎重可以理解,太陽能發電成本大約是生物質發電(沼氣發電)的7-12倍,風能發電的6-10倍,更是傳統煤電方式的11-18倍,如此昂貴的價格讓太陽能光伏產業在中國的發展自然舉步維艱。
“兩頭在外”之危
一位謹慎的投行人士稱,并不看好國內光伏產業的前景,因為“產能受原材料瓶頸制約太大,這還不是上游企業故意要哄抬物價,而是這種高純硅確實不能達到這么大面積的供應量,這個問題的困擾基本是無策應對”。
原料不僅困擾著國內企業,甚至也困擾著國際巨頭。這位人士介紹,最近美國的太陽能第一股evergreen公司漲勢喜人,大訂單的消息不斷,但是前幾天一則上游供應商不能按原計劃供應原料硅的聲明即刻把其股價打壓了20%多。
他說:“需求再大也沒用,無米下鍋,這就是這類企業最大的問題和風險”。
也許除了未來的市場機會,原料問題已經成為光伏企業更為緊迫的威脅。目前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太陽能電池是晶體硅太陽能電池,而生產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的原材料——高純度多晶硅在我國卻極度短缺,絕大部分需要依賴進口。
據中國工程院的專家調查,2005年我國對多晶硅的需求量為3800噸,其中光伏產業需求2691噸,而2004年我國多晶硅的產量只有60噸,即使全部供應光伏產業,也僅占市場需求的2.6%,大量的缺口只能依賴進口。
由于原材料的供不應求,出口太陽能電池板所需核心原材料的日本、德國、瑞典等國家紛紛削減了對中國的供應量,我國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面臨“無米為炊”的窘迫局面。受困于原料的太陽能企業已經開始伺機而動。尚德在洛陽、河北天威在四川都在尋找自己未來的原材料供應渠道,但能取得多大效果卻難以預料。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由于燒堿和液氯是生產太陽能多晶硅的兩大化工材料,所以國外從事該行業的企業,多有化工行業背景,副產品可以循環利用,比如日本三菱等。而國內在提煉過程中,70%以上的多晶硅都通過氯氣排放了,不僅提煉成本高,而且環境污染非常嚴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