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 容: |
風力發電場在中國幾乎成了誰干誰賠的買賣。國有大型電力企業看中的是“跑馬圈風”,而地方政府要的是搞了可再生能源的政績,專家呼吁——風電不要成為新的形象工程。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維斗說:“中國風電的發展速度快得令人擔心。”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可再生能源處處長史立山說:“超乎尋常的發展后面隱藏著不小的風險。”作為可再生能源的風電發展快了難道不是好事嗎?他們擔心什么,風險又在哪里呢?
賠本買賣為啥有人愿意做
10月26日,北京國際會議中心一間不大的會議室里,一個有關中國風電價格政策的研討會(下稱研討會)正在舉行。主席臺的座次很有趣:史立山坐在中間,分列兩旁的是來自國內外風電企業的近10位代表,而他們每個人都對國家發改委出臺的風力發電價格形成辦法頗有微詞。
今年1月,國家發改委頒布了《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和費用分攤管理試行辦法》,也就是業界俗稱的“7號文”。其中規定:風力發電項目的上網電價由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按照招標形成的價格確定。而根據當天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綠色和平和世界風能理事會共同發布的《中國風力發電價格政策分析研究報告》(下稱《報告》),從2003年9月我國開始實施風電特許經營權項目招標到今年9月,共組織了四期招標涉及11個風電項目,中標的幾乎都是報價最低的投標商,其上網電價在每千瓦時0.382元到0.519元之間,而風電的合理價格應當為每千瓦時0.6元左右。也就是說,如按招標價格執行,風電場將成為一個誰干誰賠的買賣,使許多潛在的投資者望而卻步。
可問題的關鍵是,這賠本的買賣偏偏就有人愿意干。《報告》顯示,在“7號文”頒布后的第四期特許權項目招標中,參與投標的17家開發商悉數都是國有企業(其中5家與境外注冊的企業組成了聯合體,以享受采購國產設備增值稅退稅和部分減免所得稅的政策優惠),而在前三期招標中曾熱情百倍的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此時只作壁上觀了。研討會上,一位國有電力企業的代表坦言:“我們賠得起。”
《報告》認為,國有電力企業愿意出低價競標,可能與正在討論中的強制可再生能源發電配額的政策有關。考慮到國家可能會對可再生能源占電力企業發電量的百分比作出規定,所以他們急于“跑馬圈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則透露,有些企業圈而不動,或只上些小的形象工程,利用中標炒概念、樹形象,用清潔能源作秀,以引誘股民,套取資金,限制其他資本的合法進入。
而中國工程院院士倪維斗給出的另一個答案是,一些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領導認為,干了可再生能源可以獲得一個好名聲,為了政績,他們不惜代價。從某種意義上說,風電正在成為新的“形象工程”。
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風電設備產業正在受沖擊
說起來,倪維斗作為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國合會)能源技術與戰略工作組的中方組長,曾是風電特許經營權項目招標政策的最早倡議者。在2001年到2002年,他們工作組的中外專家曾就此進行過廣泛深入的研究,多次開會討論,最終形成了政策建議,并被國家發改委所采納。
“我們當時的愿望很美好,希望通過競爭,適當降低風電的上網價格。在政策設計中,還特別要求投標者必須采用相當比例的國產風電設備,希望因此能逐步培育起自己的民族產業。但萬萬沒想到的是,這項政策在執行中走了樣。投標者并沒有實事求是地報價,而是為了搶地盤,出政績,甘愿報出‘跳樓價’。我最大的擔心是,經營者為了盡量減少虧損,拼命壓低設備價格,使得設備制造商根本沒錢搞研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民族風電設備產業正因此受到沖擊。”倪維斗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
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施鵬飛介紹,至2005年底,我國已建成風電場61個,裝機容量達到126.5萬千瓦,居世界第7位,亞洲第2位。在已安裝的1864臺風電機組中,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設備只有30%左右。
在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風電設備中,新疆金風科技有限公司占有80%—90%的份額。但倪維斗最近得知,有些原來為金風提供零部件的企業,已轉而為紛紛進入中國的跨國風電設備制造商服務。“在跨國風電設備制造商攜核心技術加緊進入之時,我們發展的著眼點不應是速度的快慢,而應培育自己的風電產業。”
中國風電要裝機量更要發電量
在研討會上,施鵬飛大聲疾呼:“中國風電要千瓦,更要千瓦時。”他認為,不能一味追求裝機量,避免出現項目執行率低或者風場建成后卻發不出電等問題。
施鵬飛說,他最近應邀參加某擬建項目的評審會時發現,該項目連測風這一必要的前期工作都沒做好,“各級領導卻要求盡快上馬,這差不多成了一項政治任務了。”言下之意,連風能資源狀況都沒搞清,建成的風場能否發電,自然也未可知。
《報告》顯示,雖然11個招標項目還沒有一個建成,但實際設備價格、項目融資成本都比當時預計的增加了很多。倪維斗透露,其中1個項目正面臨著嚴重的融資困難。
設備質量是決定風場能否正常發電的關鍵。浙江運達風力發電工程有限公司吳運東說,現在風電設備的核心技術大多還掌握在外國人手里,但有些設備企業只顧引進,不注意消化吸收。在低價的誘惑下,有的企業剛生產出的樣品就被買走了,更有甚者,有的還在圖紙階段就簽了合同。“要知道,一個小小的橡膠制品的質量問題就足以導致整個風機的損壞。”
史立山的擔心則是,西部某些并不缺電的省區上了大量的風電項目,但這些電幾年之內根本無法送到缺電地區。他認為,這些省區應當充分注意我國風能資源和電力市場的不均衡性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
《報告》主要作者、中國可再生能源專委會秘書長李俊峰說:“風電是一個成長中的新興行業,需要培育,需要支持。目前風電價格形成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報告》建議,將電價政策由招標定價制度改為固定電價制度,使風電價格水平保持一定的吸引力。同時要適時調整其電價水平,但始終要高于燃煤發電的上網電價。此外,風電企業自身也要自律,共同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倪維斗說,類似的建議也曾有不少人希望他能夠出面向國家有關部門反映,但他以為,除了價格之外,更重要的是制定合理的發展規劃,培育民族風電產業,把中國的風電事業實實在在地干起來。“千萬不能為了面子、為了政績,不顧一切。” (摘編自《科技日報》羅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