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網飚電源是航嘉專門針對網吧系統所開發的一款新產品,相對于老網飚而言,在技術含量與用料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要從技術層面認識新網飚的特點,需要具備一定的技術知識,我們需要用專業的眼光來看待這個新產品,而不能膚淺地通過外觀來判斷,否則不僅不能了解這款電源,反而會對這個產品產生誤解。
我們總結了新網飚電源的幾個主要改進之處:
1、待機電路:
+5VSB電路采用國際著名的仙童公司的單片電源IC DM311,雖然成本增加,但相對于原先自激式電路可靠性大大提高。

2、PFC電感:
很明顯大家可以看到以前的電感是采用鐵殼PFC,發熱要差一些,新網飚采用靜音高效陶瓷PFC電感發熱要好些,大家摸摸機殼即可感覺到(盡管成本增加)。在重量上,陶瓷PFC電感要比鐵殼PFC輕上一些,如果用手掂量新舊網飚,就可以感覺到兩個產品的重量差別。
3、低頻整流電路:
舊網飚采用4支單管全橋整流.新網飚采用整流橋,價格比4支單管貴一倍,但可靠性大大提高了。

舊網飚

新網飚
4、PWM電路:
舊網飚用KA7500B和LM339及一些外圍電路.新網飚采用臺灣崇茂公司的SG6105,SG6105價格要高于KA7500B和LM339電路.但由于將所有功能集成到一塊芯片中,可靠性大大提高了.同時由于SG6105的一些新的特點,使得我們優化了功率電路.大大提升了電源的轉換效率,減少了電源的待機功耗.

5、12V濾波電路:
大家可以看到,12V波波電路增加了一個棒形電感,這個棒形電感可以減少高頻紋波和噪聲,增加電容壽命。

6、+12V整流電路:
舊網飚用的是16A整流管,新網飚用的是20A管,余量更大.對于主變壓器,驅動變壓器,輔助變壓器,大水泡,小水泡等功率器件,我們未作改動,以確保功率真實,性能良好。

舊網飚(已經停產)

新網飚
大家可以從標貼上看出,舊網飚的+12V只有10A,而新網飚的+12V輸出電流達到了17A。
7、貼片技術
由于采用高集成度IC與貼片元件 ,并為保持PCB各個功率級別的兼容性,使得PCB看起來很空(實際上許多元件都貼在PCB背面).


綜上所述,新網飚不僅沒有偷工減料,降低性能,反而為了提升性能增加了成本.相信廣大消費者都是聰明和理智的,通過比較和使用可以清楚的感覺到新網飚的良好性能.
要從技術層面認識新網飚的特點,需要具備一定的技術知識,我們需要用專業的眼光來看待這個新產品,而不能膚淺地通過外觀來判斷,否則不僅不能了解這款電源,反而會對這個產品產生誤解。
我們總結了新網飚電源的幾個主要改進之處:
1、待機電路:
+5VSB電路采用國際著名的仙童公司的單片電源IC DM311,雖然成本增加,但相對于原先自激式電路可靠性大大提高。

2、PFC電感:
很明顯大家可以看到以前的電感是采用鐵殼PFC,發熱要差一些,新網飚采用靜音高效陶瓷PFC電感發熱要好些,大家摸摸機殼即可感覺到(盡管成本增加)。在重量上,陶瓷PFC電感要比鐵殼PFC輕上一些,如果用手掂量新舊網飚,就可以感覺到兩個產品的重量差別。
3、低頻整流電路:
舊網飚采用4支單管全橋整流.新網飚采用整流橋,價格比4支單管貴一倍,但可靠性大大提高了。


4、PWM電路:
舊網飚用KA7500B和LM339及一些外圍電路.新網飚采用臺灣崇茂公司的SG6105,SG6105價格要高于KA7500B和LM339電路.但由于將所有功能集成到一塊芯片中,可靠性大大提高了.同時由于SG6105的一些新的特點,使得我們優化了功率電路.大大提升了電源的轉換效率,減少了電源的待機功耗.

5、12V濾波電路:
大家可以看到,12V波波電路增加了一個棒形電感,這個棒形電感可以減少高頻紋波和噪聲,增加電容壽命。

6、+12V整流電路:
舊網飚用的是16A整流管,新網飚用的是20A管,余量更大.對于主變壓器,驅動變壓器,輔助變壓器,大水泡,小水泡等功率器件,我們未作改動,以確保功率真實,性能良好。


大家可以從標貼上看出,舊網飚的+12V只有10A,而新網飚的+12V輸出電流達到了17A。
7、貼片技術
由于采用高集成度IC與貼片元件 ,并為保持PCB各個功率級別的兼容性,使得PCB看起來很空(實際上許多元件都貼在PCB背面).


綜上所述,新網飚不僅沒有偷工減料,降低性能,反而為了提升性能增加了成本.相信廣大消費者都是聰明和理智的,通過比較和使用可以清楚的感覺到新網飚的良好性能.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源在線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本文鏈接:航嘉針對網吧系統推出一款新產品(圖)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5-11/20051110174010.html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5-11/2005111017401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