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合眾國際社報道,美國專家日前向合眾國際社透露說,基于納米技術的燃料電池有望在未來兩年時間之內問世,這種新技術電池的問世將會大大減少現在美軍步兵所攜帶物品的重量,并且使他們攜帶的衛星電話可以使用更長時間。
總部設在紐約州布法羅市的“納米動力公司”目前正在研制一種新型的燃料電池,這種燃料電池將可以讓燃料和氧氣發生反應然后進行發電!凹{米動力公司”所研發的這種燃料電池所采用的是納米技術,這樣他們研制出來的電池重量更輕而可供使用的時間卻更長,體積也比普通的電池或傳統的燃料電池要小得多。例如,“納米動力公司”現在在研發的一種50瓦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原型的體積僅有一塊面包大小,它組成部分的20%都是納米材料制造的,而這樣一顆電池僅用5磅丙烷就可以貯存3000瓦特時數(瓦特時數為貯存于電池的電力)的電力。而傳統意義上的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用5磅的丙烷僅僅能貯存現在這種納米燃料電池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電力!凹{米動力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凱斯-布拉克利透露說,這種50瓦固體氧化物納米材料燃料電池“原先是打算為戰場士兵設計的一種燃料電池的原型,這樣一顆電池可以取代35磅重的傳統電池。”
除了使用納米材料之外,“納米動力公司”還對士兵專用戰場電池的各個零部件進行了改造,包括隔膜、電極和電池催化劑,以使他們變得更加輕便而易于攜帶,同時又能夠增加燃料電池的貯電量。傳統的燃料電池所使用的一般來說都是氫氣,而“納米動力公司”所研發的納米燃料電池所使用的則是丙烷氣,這種原料很容易就可以購買得到。
“納米動力公司”目前已經與美國陸軍開展了一些合作項目,有望至2006年底為美國陸軍開發出陸軍士兵專用的納米材料燃料電池。對此布拉克利表示:“等到交付美陸軍使用之后,他們拿到手的可能就不是50瓦這一原型的電池了,對于陸軍士兵來說,他們需要的是200瓦或250瓦的那種電池,因為他們需要為一個排供電,這對電池貯電量的要求要更高一些。”
“納米動力公司”目前還在研發第二代基于納米技術的燃料電池,第二代納米燃料電池與第一代相比,它的材料組成部分有所變化,第二代納米技術燃料電池將包含60%的納米材料,而且體積也比第一代更小。據透露,第二代50瓦型號的納米燃料電池的體積將只有四分之三英寸長。如果第三代納米燃料電池投入研發,它所使用的納米材料的比例將會達到80%,這樣制造出來的燃料電池體積將會更小,蓄電能力將會更強。
總部設在紐約州布法羅市的“納米動力公司”目前正在研制一種新型的燃料電池,這種燃料電池將可以讓燃料和氧氣發生反應然后進行發電!凹{米動力公司”所研發的這種燃料電池所采用的是納米技術,這樣他們研制出來的電池重量更輕而可供使用的時間卻更長,體積也比普通的電池或傳統的燃料電池要小得多。例如,“納米動力公司”現在在研發的一種50瓦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原型的體積僅有一塊面包大小,它組成部分的20%都是納米材料制造的,而這樣一顆電池僅用5磅丙烷就可以貯存3000瓦特時數(瓦特時數為貯存于電池的電力)的電力。而傳統意義上的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用5磅的丙烷僅僅能貯存現在這種納米燃料電池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電力!凹{米動力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凱斯-布拉克利透露說,這種50瓦固體氧化物納米材料燃料電池“原先是打算為戰場士兵設計的一種燃料電池的原型,這樣一顆電池可以取代35磅重的傳統電池。”
除了使用納米材料之外,“納米動力公司”還對士兵專用戰場電池的各個零部件進行了改造,包括隔膜、電極和電池催化劑,以使他們變得更加輕便而易于攜帶,同時又能夠增加燃料電池的貯電量。傳統的燃料電池所使用的一般來說都是氫氣,而“納米動力公司”所研發的納米燃料電池所使用的則是丙烷氣,這種原料很容易就可以購買得到。
“納米動力公司”目前已經與美國陸軍開展了一些合作項目,有望至2006年底為美國陸軍開發出陸軍士兵專用的納米材料燃料電池。對此布拉克利表示:“等到交付美陸軍使用之后,他們拿到手的可能就不是50瓦這一原型的電池了,對于陸軍士兵來說,他們需要的是200瓦或250瓦的那種電池,因為他們需要為一個排供電,這對電池貯電量的要求要更高一些。”
“納米動力公司”目前還在研發第二代基于納米技術的燃料電池,第二代納米燃料電池與第一代相比,它的材料組成部分有所變化,第二代納米技術燃料電池將包含60%的納米材料,而且體積也比第一代更小。據透露,第二代50瓦型號的納米燃料電池的體積將只有四分之三英寸長。如果第三代納米燃料電池投入研發,它所使用的納米材料的比例將會達到80%,這樣制造出來的燃料電池體積將會更小,蓄電能力將會更強。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源在線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本文鏈接:納米電池兩年內問世 將提供更強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5-11/2005111594947.html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5-11/200511159494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