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全國測試項目最全、規模最大的通信設備測試實驗室”,泰爾實驗室主任何桂立說,“全國百分之八十的手機款式都在這里進行檢測”。近日,該實驗室首度對外界開放,全面披露了中國移動終端背后的測試秘密。
——對手機“千錘百煉”
手機測試有著非常復雜的過程,包括電磁兼容、電源、射頻、聲音等,其中比較有趣的是手機物理性能測試。
記者在位于北京的泰爾實驗室看到,在進行“跌落測試”時,儀器要把手機從七厘米的地方跌落一千次,從一米的高度跌落十二次,質量合格的手機要在這樣的“殘酷”測試中,不能出現損壞和死機。
在翻蓋時,手機要經過五萬次翻蓋測試,對于滑蓋式手機,滑蓋要經過五萬次的推拉疲勞測試,而在按鍵測試時,手機按鍵要經過十萬次模擬按壓。
現場的一位工程師告訴記者,實驗室在進行手機測試幾年來,國產手機的測試結果不斷提高。
——通往歐美的橋梁
中國去年生產手機二點三億部,出口一點四六億部,增長了百分之五十三,國產手機的未來出路在國際市場。泰爾實驗室獲得多個國際認證的授權,國產手機經過測試得到認證后,等于獲得了一張通往歐美市場的通行證。目前實驗室已獲得歐洲的CE、美國FCC等多項認證授權。
記者在現場看到,實驗室的很多設備都是來自國外。如在聲音測試實驗室,一個“電子嘴”模擬人聲在密閉的實驗箱內通話,這款手機的低頻、高頻、失真、聲音大小等測試結果就在電腦屏幕上顯示出來。僅聲音一項,這套設備就要測出九十七個指標。據了解,實驗室的很多設備都是國際上最先進的水平。
——為3G積累技術
3G手機測試始終是外界關心的問題,終端數量不足,質量不過關,業務不能互通都是3G發展的瓶頸。據介紹,國家為該實驗室撥款一點八億元人民幣,包括搭建實驗網絡、購買儀器、創造實驗環境等。
在測試3G手機的實驗室,記者看到一款國產某品牌手機正在進行測試。現場工程師告訴記者,這里已經測試了多款3G手機,其中既有摩托羅拉、諾基亞這樣的國際品牌,也有中興、華為這樣的國內品牌。TD-SCDMA(中國版3G標準)終端也由去年中的兩款變為多款,為下一步商用打下了基礎。中國在3G終端方面已實現初步突破。
泰爾實驗室已經搭建好了3G標準WCDMA的實驗環境。由于中國尚未正式發放3G牌照,因此目前進行的3G手機測試并非正式入網測試。實驗室一位副總工表示,“我們正在為3G儲備技術和設備,一旦3G牌照發放,測試馬上就可啟動”。
——對手機“千錘百煉”
手機測試有著非常復雜的過程,包括電磁兼容、電源、射頻、聲音等,其中比較有趣的是手機物理性能測試。
記者在位于北京的泰爾實驗室看到,在進行“跌落測試”時,儀器要把手機從七厘米的地方跌落一千次,從一米的高度跌落十二次,質量合格的手機要在這樣的“殘酷”測試中,不能出現損壞和死機。
在翻蓋時,手機要經過五萬次翻蓋測試,對于滑蓋式手機,滑蓋要經過五萬次的推拉疲勞測試,而在按鍵測試時,手機按鍵要經過十萬次模擬按壓。
現場的一位工程師告訴記者,實驗室在進行手機測試幾年來,國產手機的測試結果不斷提高。
——通往歐美的橋梁
中國去年生產手機二點三億部,出口一點四六億部,增長了百分之五十三,國產手機的未來出路在國際市場。泰爾實驗室獲得多個國際認證的授權,國產手機經過測試得到認證后,等于獲得了一張通往歐美市場的通行證。目前實驗室已獲得歐洲的CE、美國FCC等多項認證授權。
記者在現場看到,實驗室的很多設備都是來自國外。如在聲音測試實驗室,一個“電子嘴”模擬人聲在密閉的實驗箱內通話,這款手機的低頻、高頻、失真、聲音大小等測試結果就在電腦屏幕上顯示出來。僅聲音一項,這套設備就要測出九十七個指標。據了解,實驗室的很多設備都是國際上最先進的水平。
——為3G積累技術
3G手機測試始終是外界關心的問題,終端數量不足,質量不過關,業務不能互通都是3G發展的瓶頸。據介紹,國家為該實驗室撥款一點八億元人民幣,包括搭建實驗網絡、購買儀器、創造實驗環境等。
在測試3G手機的實驗室,記者看到一款國產某品牌手機正在進行測試。現場工程師告訴記者,這里已經測試了多款3G手機,其中既有摩托羅拉、諾基亞這樣的國際品牌,也有中興、華為這樣的國內品牌。TD-SCDMA(中國版3G標準)終端也由去年中的兩款變為多款,為下一步商用打下了基礎。中國在3G終端方面已實現初步突破。
泰爾實驗室已經搭建好了3G標準WCDMA的實驗環境。由于中國尚未正式發放3G牌照,因此目前進行的3G手機測試并非正式入網測試。實驗室一位副總工表示,“我們正在為3G儲備技術和設備,一旦3G牌照發放,測試馬上就可啟動”。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源在線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本文鏈接:中國最大手機測試實驗室揭秘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5-3/20053289222.html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5-3/2005328922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