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 Insights周一表示,中國芯片代工企業2004年提高了在業界的排名,中國企業的市場份額在一年內提高了兩倍,
上海宏力半導體制造有限公司去年的增長最快,比2003年增長了660%。和艦科技增長了580%,排名增長速度第二。
中芯國際增長了166%,排名增長速度第三。
2004年排名第一的芯片代工企業是臺積電,擁有46%的市場份額,銷售收入達到76.48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了31%。聯華電子排名第二,擁有23%的市場份額,銷售收入為39億美元,增長了42%。新加坡的Chartered排名第三,擁有7%的市場份額,增長了52%。
中芯國際排名第四,銷售收入為9.75億美元,有6%的市場份額。2002年還只有1%的市場份額。排名五到九位的分別是Vanguard、DongbuAnam、HHNEC、SSMC、Jazz。排名第十的是上海先進半導體制造有限公司,銷售收入為1.95億美元,增長了56%。擁有1%的市場份額。
宏力半導體排名第11,收入為1.9億美元。和艦科技排名第13,收入為1.7億美元。無錫華晶上華半導體有限公司排名第18,收入為8000萬美元,比2003年增長了90%。
芯片代工產業2003年的銷售收入增長了36%,達到114.8億美元,整個集成電路市場只增長了16%。芯片代工產業2004年的銷售收入增長了45%,達到167億美元,整個集成電路市場只增長了28%。
IC Insights指出,由于中芯國際的加入,原來由三大芯片代工企業主宰市場的局面已經變成了四大巨頭的格局。IC Insights主席比爾-麥克萊恩表示:“中芯國際2004年的銷售收入增長了近一倍,收入接近了十億美元。”中國芯片代工企業2004年的銷售收入超過了19億美元,擁有全球市場12%的份額,2002年的時候,中國芯片代工企業的銷售收入只有3.2億美元,只占全球市場的4%。
這削弱了臺機電等巨頭的地位。盡管臺積電2003年的銷售收入達到了59億美元,增長了26%,但是市場份額反而下降了四個百分點。臺積電2004年的市場份額再次減少了五個百分點。臺積電的2004年收入和利潤都比2000年有大幅增長,但是聯華電子和Chartered表現不好。
上海宏力半導體制造有限公司去年的增長最快,比2003年增長了660%。和艦科技增長了580%,排名增長速度第二。
中芯國際增長了166%,排名增長速度第三。
2004年排名第一的芯片代工企業是臺積電,擁有46%的市場份額,銷售收入達到76.48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了31%。聯華電子排名第二,擁有23%的市場份額,銷售收入為39億美元,增長了42%。新加坡的Chartered排名第三,擁有7%的市場份額,增長了52%。
中芯國際排名第四,銷售收入為9.75億美元,有6%的市場份額。2002年還只有1%的市場份額。排名五到九位的分別是Vanguard、DongbuAnam、HHNEC、SSMC、Jazz。排名第十的是上海先進半導體制造有限公司,銷售收入為1.95億美元,增長了56%。擁有1%的市場份額。
宏力半導體排名第11,收入為1.9億美元。和艦科技排名第13,收入為1.7億美元。無錫華晶上華半導體有限公司排名第18,收入為8000萬美元,比2003年增長了90%。
芯片代工產業2003年的銷售收入增長了36%,達到114.8億美元,整個集成電路市場只增長了16%。芯片代工產業2004年的銷售收入增長了45%,達到167億美元,整個集成電路市場只增長了28%。
IC Insights指出,由于中芯國際的加入,原來由三大芯片代工企業主宰市場的局面已經變成了四大巨頭的格局。IC Insights主席比爾-麥克萊恩表示:“中芯國際2004年的銷售收入增長了近一倍,收入接近了十億美元。”中國芯片代工企業2004年的銷售收入超過了19億美元,擁有全球市場12%的份額,2002年的時候,中國芯片代工企業的銷售收入只有3.2億美元,只占全球市場的4%。
這削弱了臺機電等巨頭的地位。盡管臺積電2003年的銷售收入達到了59億美元,增長了26%,但是市場份額反而下降了四個百分點。臺積電2004年的市場份額再次減少了五個百分點。臺積電的2004年收入和利潤都比2000年有大幅增長,但是聯華電子和Chartered表現不好。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源在線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本文鏈接:中國芯片代工企業發展速度排名全球第一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5-3/2005329103719.html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5-3/200532910371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