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可再生能源的崛起,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迅猛發展。專家稱:照目前的發展速度,光伏發電大有可能在本世紀中葉替代核能而成為全世界的能源!然而,中國光伏市場卻一直處在需求巨大但發展緩慢的尷尬境地,并且在世界光伏總產量中所占的比例逐年減少。我國專家呼吁:政府和實業界若能像重視核能那樣來重視光伏發電,“到處陽光到處電”的美好理想則完全有希望在中國實現。
前景:光伏發電將超核電
2050年世界人口將增至89億,屆時,世界能源需求將是現在的3倍。中國能源界權威人士預測,2050年中國能源消費中,煤只能提供總能耗電的30%—50%,其余50%—70%將依賴石油、天然氣、水電、核電、生物質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太陽能光伏發電是一種完全零排放的清潔能源,也是一種接近規模應用的現實能源,國際上普遍認為,在長期的能源戰略中,太陽能光伏發電在風力發電、海洋發電、生物質能發電、太陽能熱發電等眾多可再生能源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
從能源緊缺和環境保護的角度來看,光伏發電將實現從補充常規能源到部分替代常規能源再到替代常規能源的角色轉變。目前世界光伏產業以32.1%的平均年增長率高速發展,位于世界能源發電市場增長率的首位。根據這一趨勢,世界各國紛紛出臺了有力的政策或龐大的光伏應用發展計劃,兆瓦級光伏電站的建設在德國、瑞士、西班牙等國方興未艾。與國外相比,我國光伏產業市場化進程較為緩慢。我國地域遼闊,2/3地區年日照時數在2200小時以上,具有豐富的陽光資源,但我國尚有0.7億人生活在無電地區。目前我國的年消費量約為15億噸標煤,其中煤炭占75%以上,由于燃煤造成的煙塵排放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在2000萬噸左右。因此,無論從當前來看,還是從長遠來看,在我國都存在著巨大的太陽能光電市場。
1998年第二屆世界太陽能光伏會議主席施密特教授曾大膽預言:“作為一種全球能源,光伏發電在21世紀前半期將超過核電,是2030年還是2050年的最后幾年超過,只是個時間問題。”
市場:建筑能耗催生“屋頂計劃”
專家介紹,近兩年國際油價急劇攀升,除多種短期因素影響外,主要原因就是世界能源結構本身存在問題,對石油和煤炭等傳統能源的依賴性過大。石油占世界能源總消費比例的37%,煤超過了26%,而人類對風能的利用率只有萬分之三點四,太陽能只有萬分之一。目前世界常規能源正處于開采和使用高峰期,并將逐步走向衰落,能源結構必將有根本性的變革。作為最具可持續發展特征的太陽能光伏發電,將成為未來基礎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世界總能耗中的1/3為建筑物能耗,它也是未來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最大市場。光伏系統和建筑結合將根本改變太陽能光伏發電在世界能源中結構中的從屬地位。國際能源組織(IEA)于1991和1997年相繼兩次起動建筑光伏集成計劃。許多國家也制定了本國的屋頂計劃:1997年6月,美國宣布了“克林頓總統百萬屋頂光伏計劃”,旨在加速和促進美國光伏產業的快速發展,把發電成本降到6美分/KWh以下,保持和加強美國光伏產業在世界的領先地位和支配地位;歐洲于大致相同的時間宣布了百萬屋頂計劃,預計2010年完成;日本政府的計劃目標是,到2010年安裝5000MW屋頂光伏發電系統;德國聯合政府則在歐洲百萬屋頂的框架下于1998年10月提出———安裝10萬套PV屋頂系統,總容量在300—500MW。世界光伏市場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格局。
發展:我國起步五大困難
中國太陽能學會副理事長趙玉文介紹說,光伏發電產業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得到了迅速發展,近5年的年平均增長率為37%。但與國外相比,我國的太陽能應用只能說是將要進入起步階段。無論是太陽電池組件,還是陽光發電應用系統,與國外先進國家相比,我們在研究和開發水平、產業化規模,商品化程度上均有很大差距。制約我國光伏產業市場化的因素有如下方面:一是光伏發電價格過高。火力發電每度0.3元,而光伏發電每度要3.4元左右,兩者相差懸殊。二是硅原料緊缺。2004年我國硅產量只能滿足市場需求的2.6%,其余全部進口;2005年我國90%以上硅依靠進口來填補。三是產業鏈整體競爭力脆弱。整個產業鏈呈金字塔格局,塔尖高純硅生產幾乎空白,一些重要環節技術期待突破。四是激勵政策的啟動力度不夠。我國雖然實行了“送電到鄉”和“西部無電縣建設”等計劃,對光伏發電的發展起到一定推進作用,但至今還沒有切實可行的激勵政策,如補貼政策、光伏并網政策和合理的電價政策等。五是全國沒有一個統一的國家光伏規劃。鑒于光伏發電的特別重要性,僅有一些部委或地區規劃恐怕是不夠的,沒有統一的國家光伏計劃,就無法全面考慮光伏科學的基礎研究、材料研究、發展研究、應用研究,產業化研究、市場開發研究;光伏產業的發展規模和原材料供應;光伏市場的培育及建設;光伏超速發展的鼓勵政策等問題。
同時,一直參與《可再生能源法實施細則》制定工作的北京市太陽能研究所副所長王文靜告訴記者,《細則》對太陽能光伏發電的并網政策是“一事一議”,并沒有像風電和生物質能一樣出臺全國統一電價上網政策,這對太陽能光伏發電行業大大不利。王文靜分析,這個政策一出臺,以后商業化的小太陽能電站就很難建了,因為國家發改委不可能去對小的項目進行討論,只有對國家級的項目,發改委才有可能去討論制定具體的上網電價政策。雖然國家有可能投入巨資去建國家級的項目,但起伏會較大,不好操作,這意味著我國光伏市場將很難大規模發展。
專家:投資光伏業需冷靜
去年以來,新能源概念受到眾多熱捧。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更是開創了內地民營企業直接登陸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先河,一時風光無二。但是,包括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前中國太陽能學會)副理事長趙玉文在內的眾多業內專家卻紛紛預言: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2007年要有麻煩。
《可再生能源法》的出臺確定了可再生能源的法律地位,與之配套的《可再生能源法實施細則》將在上網電價和分攤機制等關鍵方面支持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種種利好消息使大量企業開始投資可再生能源。一時間,中國光伏發電設備制造企業呈現出你追我趕的擴產擴能之勢: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于2005年11月14日完成二期擴產工程,即將開展三期工程,預計到2008年硅片、電池片和組件具有年產500兆瓦的生產能力;無錫尚德旗下的洛陽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生產基地首期30兆瓦工程同年12月18日破土動工,本部正在進行新增120兆瓦太陽電池生產線的擴建工程,其遠景目標是2010年做到1000兆瓦的產能;南京中電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一期投資3000萬美元,2006年計劃再建6條產能規模在32-50兆瓦的生產線,合計形成年產太陽能電池300兆瓦的生產能力。記者發現,全國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企業正在一窩蜂地上光電項目。
趙玉文表示,企業投資光電,除了看重《可再生能源法》給光伏產業帶來的巨大商機之外,直接的動因其實來源于歐洲特別是德國市場的爆發性增長。但是,隨著光伏生產擴產的加速,到2007年,德國市場將達到平衡并開始出口。那時候,我國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賣給誰呢?恐怕只有將目光投向國內市場了。
中國的目標是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能源總量的15%。可是人們對可再生資源的重視浮于表面,新能源規模小,價格高。太陽能發電成本大約是風能發電的6—10倍,是傳統煤電方式的11—18倍,如此昂貴的價格讓太陽能光伏產業在中國的發展舉步維艱。趙玉文告訴記者,目前中國光伏并網市場還沒有形成,僅有的幾個光伏發電項目只是示范用的,根本不存在商業化運作。可以斷言,中國的光伏市場嚴重落后于光伏產業。所以2007年之后,我國光伏產業面臨市場減小的巨大挑戰,企業對此要有充分認識。
“我們不能說不讓誰進入這個市場,也不能說誰進入這個市場一定會倒閉,但是,在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初期,我國必然會有大量的企業破產倒閉。因此,企業要冷靜對待可再生資源的投資。”趙玉文說。
光伏發電的優點與趨勢(相關鏈接)
國際上普遍認為,在長期的能源戰略中,太陽能光伏發電在太陽能熱發電、風力發電、海洋發電、生物質能發電等許多可再生能源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這是因為光伏發電有無可比擬的優點:(1)充分的清潔性,(2)絕對的安全性,(3)相對的廣泛性,(4)確實的長壽命和免維護性,(5)初步的實用性,(6)資源的充足性及潛在的經濟性等。由于太陽能本身的分散性、隨機性和間歇性等特點,也由于太陽能光伏電池的理論、材料和器件研究的難度,使其在近50年的發展中與原子能發電拉開了距離。但國際上對光伏發電的研發并沒有停步,僅美國能源部每年就投入約1億美元作為光伏研究發展基金,日本“新陽光計劃”,歐盟“可再生能源白皮書”也都把光伏作為首先發展項目。有關研究機構早在十年前就預言光伏是21世紀高新技術角逐的重要領域。
考慮到核能的不安全性,德國和美國以及歐盟中的7個國家聲明自1999年開始不再興建新的核電站,德國有計劃地逐個關閉現有的20座核電站,歐洲一些高水平的核研究機構開始轉向可再生能源,因而有人認為世界已進入“核冬天”時代。
前景:光伏發電將超核電
2050年世界人口將增至89億,屆時,世界能源需求將是現在的3倍。中國能源界權威人士預測,2050年中國能源消費中,煤只能提供總能耗電的30%—50%,其余50%—70%將依賴石油、天然氣、水電、核電、生物質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太陽能光伏發電是一種完全零排放的清潔能源,也是一種接近規模應用的現實能源,國際上普遍認為,在長期的能源戰略中,太陽能光伏發電在風力發電、海洋發電、生物質能發電、太陽能熱發電等眾多可再生能源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
從能源緊缺和環境保護的角度來看,光伏發電將實現從補充常規能源到部分替代常規能源再到替代常規能源的角色轉變。目前世界光伏產業以32.1%的平均年增長率高速發展,位于世界能源發電市場增長率的首位。根據這一趨勢,世界各國紛紛出臺了有力的政策或龐大的光伏應用發展計劃,兆瓦級光伏電站的建設在德國、瑞士、西班牙等國方興未艾。與國外相比,我國光伏產業市場化進程較為緩慢。我國地域遼闊,2/3地區年日照時數在2200小時以上,具有豐富的陽光資源,但我國尚有0.7億人生活在無電地區。目前我國的年消費量約為15億噸標煤,其中煤炭占75%以上,由于燃煤造成的煙塵排放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在2000萬噸左右。因此,無論從當前來看,還是從長遠來看,在我國都存在著巨大的太陽能光電市場。
1998年第二屆世界太陽能光伏會議主席施密特教授曾大膽預言:“作為一種全球能源,光伏發電在21世紀前半期將超過核電,是2030年還是2050年的最后幾年超過,只是個時間問題。”
市場:建筑能耗催生“屋頂計劃”
專家介紹,近兩年國際油價急劇攀升,除多種短期因素影響外,主要原因就是世界能源結構本身存在問題,對石油和煤炭等傳統能源的依賴性過大。石油占世界能源總消費比例的37%,煤超過了26%,而人類對風能的利用率只有萬分之三點四,太陽能只有萬分之一。目前世界常規能源正處于開采和使用高峰期,并將逐步走向衰落,能源結構必將有根本性的變革。作為最具可持續發展特征的太陽能光伏發電,將成為未來基礎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世界總能耗中的1/3為建筑物能耗,它也是未來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最大市場。光伏系統和建筑結合將根本改變太陽能光伏發電在世界能源中結構中的從屬地位。國際能源組織(IEA)于1991和1997年相繼兩次起動建筑光伏集成計劃。許多國家也制定了本國的屋頂計劃:1997年6月,美國宣布了“克林頓總統百萬屋頂光伏計劃”,旨在加速和促進美國光伏產業的快速發展,把發電成本降到6美分/KWh以下,保持和加強美國光伏產業在世界的領先地位和支配地位;歐洲于大致相同的時間宣布了百萬屋頂計劃,預計2010年完成;日本政府的計劃目標是,到2010年安裝5000MW屋頂光伏發電系統;德國聯合政府則在歐洲百萬屋頂的框架下于1998年10月提出———安裝10萬套PV屋頂系統,總容量在300—500MW。世界光伏市場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格局。
發展:我國起步五大困難
中國太陽能學會副理事長趙玉文介紹說,光伏發電產業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得到了迅速發展,近5年的年平均增長率為37%。但與國外相比,我國的太陽能應用只能說是將要進入起步階段。無論是太陽電池組件,還是陽光發電應用系統,與國外先進國家相比,我們在研究和開發水平、產業化規模,商品化程度上均有很大差距。制約我國光伏產業市場化的因素有如下方面:一是光伏發電價格過高。火力發電每度0.3元,而光伏發電每度要3.4元左右,兩者相差懸殊。二是硅原料緊缺。2004年我國硅產量只能滿足市場需求的2.6%,其余全部進口;2005年我國90%以上硅依靠進口來填補。三是產業鏈整體競爭力脆弱。整個產業鏈呈金字塔格局,塔尖高純硅生產幾乎空白,一些重要環節技術期待突破。四是激勵政策的啟動力度不夠。我國雖然實行了“送電到鄉”和“西部無電縣建設”等計劃,對光伏發電的發展起到一定推進作用,但至今還沒有切實可行的激勵政策,如補貼政策、光伏并網政策和合理的電價政策等。五是全國沒有一個統一的國家光伏規劃。鑒于光伏發電的特別重要性,僅有一些部委或地區規劃恐怕是不夠的,沒有統一的國家光伏計劃,就無法全面考慮光伏科學的基礎研究、材料研究、發展研究、應用研究,產業化研究、市場開發研究;光伏產業的發展規模和原材料供應;光伏市場的培育及建設;光伏超速發展的鼓勵政策等問題。
同時,一直參與《可再生能源法實施細則》制定工作的北京市太陽能研究所副所長王文靜告訴記者,《細則》對太陽能光伏發電的并網政策是“一事一議”,并沒有像風電和生物質能一樣出臺全國統一電價上網政策,這對太陽能光伏發電行業大大不利。王文靜分析,這個政策一出臺,以后商業化的小太陽能電站就很難建了,因為國家發改委不可能去對小的項目進行討論,只有對國家級的項目,發改委才有可能去討論制定具體的上網電價政策。雖然國家有可能投入巨資去建國家級的項目,但起伏會較大,不好操作,這意味著我國光伏市場將很難大規模發展。
專家:投資光伏業需冷靜
去年以來,新能源概念受到眾多熱捧。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更是開創了內地民營企業直接登陸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先河,一時風光無二。但是,包括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前中國太陽能學會)副理事長趙玉文在內的眾多業內專家卻紛紛預言: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2007年要有麻煩。
《可再生能源法》的出臺確定了可再生能源的法律地位,與之配套的《可再生能源法實施細則》將在上網電價和分攤機制等關鍵方面支持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種種利好消息使大量企業開始投資可再生能源。一時間,中國光伏發電設備制造企業呈現出你追我趕的擴產擴能之勢: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于2005年11月14日完成二期擴產工程,即將開展三期工程,預計到2008年硅片、電池片和組件具有年產500兆瓦的生產能力;無錫尚德旗下的洛陽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生產基地首期30兆瓦工程同年12月18日破土動工,本部正在進行新增120兆瓦太陽電池生產線的擴建工程,其遠景目標是2010年做到1000兆瓦的產能;南京中電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一期投資3000萬美元,2006年計劃再建6條產能規模在32-50兆瓦的生產線,合計形成年產太陽能電池300兆瓦的生產能力。記者發現,全國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企業正在一窩蜂地上光電項目。
趙玉文表示,企業投資光電,除了看重《可再生能源法》給光伏產業帶來的巨大商機之外,直接的動因其實來源于歐洲特別是德國市場的爆發性增長。但是,隨著光伏生產擴產的加速,到2007年,德國市場將達到平衡并開始出口。那時候,我國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賣給誰呢?恐怕只有將目光投向國內市場了。
中國的目標是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能源總量的15%。可是人們對可再生資源的重視浮于表面,新能源規模小,價格高。太陽能發電成本大約是風能發電的6—10倍,是傳統煤電方式的11—18倍,如此昂貴的價格讓太陽能光伏產業在中國的發展舉步維艱。趙玉文告訴記者,目前中國光伏并網市場還沒有形成,僅有的幾個光伏發電項目只是示范用的,根本不存在商業化運作。可以斷言,中國的光伏市場嚴重落后于光伏產業。所以2007年之后,我國光伏產業面臨市場減小的巨大挑戰,企業對此要有充分認識。
“我們不能說不讓誰進入這個市場,也不能說誰進入這個市場一定會倒閉,但是,在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初期,我國必然會有大量的企業破產倒閉。因此,企業要冷靜對待可再生資源的投資。”趙玉文說。
光伏發電的優點與趨勢(相關鏈接)
國際上普遍認為,在長期的能源戰略中,太陽能光伏發電在太陽能熱發電、風力發電、海洋發電、生物質能發電等許多可再生能源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這是因為光伏發電有無可比擬的優點:(1)充分的清潔性,(2)絕對的安全性,(3)相對的廣泛性,(4)確實的長壽命和免維護性,(5)初步的實用性,(6)資源的充足性及潛在的經濟性等。由于太陽能本身的分散性、隨機性和間歇性等特點,也由于太陽能光伏電池的理論、材料和器件研究的難度,使其在近50年的發展中與原子能發電拉開了距離。但國際上對光伏發電的研發并沒有停步,僅美國能源部每年就投入約1億美元作為光伏研究發展基金,日本“新陽光計劃”,歐盟“可再生能源白皮書”也都把光伏作為首先發展項目。有關研究機構早在十年前就預言光伏是21世紀高新技術角逐的重要領域。
考慮到核能的不安全性,德國和美國以及歐盟中的7個國家聲明自1999年開始不再興建新的核電站,德國有計劃地逐個關閉現有的20座核電站,歐洲一些高水平的核研究機構開始轉向可再生能源,因而有人認為世界已進入“核冬天”時代。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源在線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來源:市場報-人民網
來源:市場報-人民網
本文鏈接:以戰略眼光謀求光伏產業市場化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6-2/200622110529.html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6-2/20062211052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