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簡稱“國半”)宣布推出一款封裝小巧、可減少信號抖動的緩沖器,為該公司的一系列低電壓差分信號傳輸(LVDS)產品添加更多選擇。DS90LV804是一款4通道的LVDS緩沖器,可在0至800Mbps之間的速率傳輸數據。由于傳輸速度范圍廣闊,因此適用于主流的多插卡設計或其他多機箱的設計。

據介紹,這款緩沖器芯片可提供15kV的靜電釋放保護,讓FPGA、ASIC及電路板上的其他元件獲得最可靠的絕緣保護,因此只要采用這款緩沖器驅動LVDS信號,便可確保經由電纜及底板傳送的信號完整無缺。這款芯片的應用范圍廣泛,適用于如電信系統、數據通信系統、工業器材、醫療設備、汽車電子系統及辦公室影印設備等電子產品。
DS90LV804緩沖器可通過普通的底板或配置簡單的電纜驅動多達4條LVDS時鐘及/或數據通道。這款芯片的差分輸入范圍較為廣闊,與LVDS、LVPECL或電流模式邏輯(CML)的輸入電平完全吻合。此外,輸出電平也全面符合LVDS的技術要求。
國半稱,該款緩沖器的特點是可以確保信號完整,因此是驅動時鐘及數據信號的理想驅動器。這款緩沖器采用4通道的配置,確保內置的輸出驅動器可以配合低至只有 50psec(典型值)的通道至通道歪斜。這款芯片更為信號路徑的輸出端(發送器)及輸入端(接收器)提供終端裝置,以將信號抖動降低至只有30psec(典型值)。
高速信號若經由電纜或個人電腦電路板傳送,信號能否保持高度完整主要取決于數據傳輸率、電纜類別和長度、終端電路設計及環境噪音等不同因素。為了提高信號的完整性,國半特別為DS90LV804緩沖器添加輸入及輸出或信源、終端電阻,使電路板無需另外加設這類元件,并保證數據傳送時只產生最少的回送損耗。這個優點對長距離的信號驅動顯得尤其重要。
DS90LV804緩沖器芯片采用小巧的32引腳LLP封裝,大小只有5mm×5mm×0.80mm,因此最適用于板面空間極為有限的系統。此外,這款芯片也另有不含鉛封裝可供選擇。
對于重視節能的系統來說,這款緩沖器芯片可以在四條通道都停止活動(例如作為冗余系統備用)時改用關機模式,以便盡量降低功耗。此外,這款芯片也設有輸出允許引腳,使用戶可以將LVDS輸出及內部偏壓發生器置于TRI-STATE低功率模式之中。DS90LV804芯片以1,000顆為采購單位,單顆價為2.95美元,已有大量現貨供應。

據介紹,這款緩沖器芯片可提供15kV的靜電釋放保護,讓FPGA、ASIC及電路板上的其他元件獲得最可靠的絕緣保護,因此只要采用這款緩沖器驅動LVDS信號,便可確保經由電纜及底板傳送的信號完整無缺。這款芯片的應用范圍廣泛,適用于如電信系統、數據通信系統、工業器材、醫療設備、汽車電子系統及辦公室影印設備等電子產品。
DS90LV804緩沖器可通過普通的底板或配置簡單的電纜驅動多達4條LVDS時鐘及/或數據通道。這款芯片的差分輸入范圍較為廣闊,與LVDS、LVPECL或電流模式邏輯(CML)的輸入電平完全吻合。此外,輸出電平也全面符合LVDS的技術要求。
國半稱,該款緩沖器的特點是可以確保信號完整,因此是驅動時鐘及數據信號的理想驅動器。這款緩沖器采用4通道的配置,確保內置的輸出驅動器可以配合低至只有 50psec(典型值)的通道至通道歪斜。這款芯片更為信號路徑的輸出端(發送器)及輸入端(接收器)提供終端裝置,以將信號抖動降低至只有30psec(典型值)。
高速信號若經由電纜或個人電腦電路板傳送,信號能否保持高度完整主要取決于數據傳輸率、電纜類別和長度、終端電路設計及環境噪音等不同因素。為了提高信號的完整性,國半特別為DS90LV804緩沖器添加輸入及輸出或信源、終端電阻,使電路板無需另外加設這類元件,并保證數據傳送時只產生最少的回送損耗。這個優點對長距離的信號驅動顯得尤其重要。
DS90LV804緩沖器芯片采用小巧的32引腳LLP封裝,大小只有5mm×5mm×0.80mm,因此最適用于板面空間極為有限的系統。此外,這款芯片也另有不含鉛封裝可供選擇。
對于重視節能的系統來說,這款緩沖器芯片可以在四條通道都停止活動(例如作為冗余系統備用)時改用關機模式,以便盡量降低功耗。此外,這款芯片也設有輸出允許引腳,使用戶可以將LVDS輸出及內部偏壓發生器置于TRI-STATE低功率模式之中。DS90LV804芯片以1,000顆為采購單位,單顆價為2.95美元,已有大量現貨供應。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源在線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本文鏈接:國半推出4通道LVDS緩沖器,適用于多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6-3/200631792456.html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6-3/20063179245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