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技術和自然條件的限制,目前對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的主要是風能和生物質能。”中國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項目管理辦公室主任周鳳起研究員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表述,“生物質能發電在可再生能源發電中電能質量好、可靠性高,與小水電、風能和太陽能發電等間歇性發電比較要好得多,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用清潔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石油,調整能源結構是我國近期的重要任務,而利用生物質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正是我國能源結構調整最現實、最主要的方向。”
生物質發電主要是利用農業、林業和工業廢棄物為原料,也可以將城市垃圾為原料,采取直接燃燒或氣化的發電方式。“生物質能的應用技術開發,旨在把森林砍伐和木材加工剩余物以及農林剩余物如秸桿、麥草等原料,甚至是生活垃圾通過物理或化學化工的加工方法,使之成為高品位的能源,提高使用熱效率,減少化石能源使用量,保護環境。”周鳳起耐心地講起了科普,生物質能資源豐富,可循環使用,具有二氧化碳零排放、綠色環保能源的美譽。
就地取材前景看好
記者深入到一些摻燒生物質發電的企業了解到:江蘇寶應協鑫生物質環保熱電公司摻燒稻殼、鋸末和樹皮等生物質發電,一年消耗83萬噸,約占燃煤總熱值的40%;在浙江富春江環保熱電廠,主要摻燒生活垃圾發電,年處理垃圾26萬噸;在南京協鑫熱電廠竟然摻燒生活污泥來發電。
據測算,每兩噸秸稈的發電量相當于一噸煤。韓曉平向本報記者介紹,我國每年農作物秸稈年產量約為6.5億噸,相當于3.25億噸煤;林區的廢枝每年可達10億噸,約合5億噸以上的煤。“不僅如此,秸稈還是一種煤無法媲美的清潔能源。環境國際能源機構的研究表明,秸稈是一種很好的清潔可再生能源,其平均含硫量只有3.8‰,而煤的平均含硫量約達1%。”
“我國生物質能的資源量現在每年大約為8億—10億噸標準煤。據預測,僅秸稈直接燃燒發電一項,每年將使中國農民在基本沒有新投入的情況下增收人民幣60多億元;而且將是中國最大的環保項目,有效解決秸稈焚燒造成的大氣污染,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僅秸稈直接燃燒發電一項,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500萬噸,節約標煤近1000萬噸,新增綠電150億千瓦時。”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副所長韓文科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但是,由于技術、投資和政策等方面的原因,生物質能在我國的開發應用非常有限。”
誰在制約生物質發電?
韓文科向記者表示:“生物質能的特點是資源豐富穩定,但是分布分散,收集和運輸困難,比較適合于分散利用。另一方面,生物質能目前有效利用的比例很少,要充分體現它的潔凈性并在能源結構優化中充分發揮作用,必須有大范圍的高效利用作前提,這就必然要求全社會對生物質能技術有全面的了解和認同,在生物質技術產業化和商品化的過程培育成熟的市場,形成大量的用戶,使生物質能作為商品能源的比例有顯著的提高,最終體現出其環境及社會效益。”
他認為,當前缺少有效的政策與資金扶持。目前國家和地方政府再可再生能源發展方面只有一般性的鼓勵政策,對生物質能沒有操作性較強的具體辦法,所以政策力度不夠,落實困難。“這主要體現在實際應用中生物質電力上網困難,目前政府的定價沒有體現生物質能對環保的貢獻,電力價格不合理,很難吸引投資資金,同時國家和地方對生物質能發電項目沒有明確的指引,扶持政策不到位,補貼渠道不暢通,經濟優惠政策很難落實。”
韓曉平也持類似觀點:“雖然國家已出臺生物質發電補貼0.25元/千瓦時的政策,但仍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和協調機制;對于農林廢棄物混燃量小于總熱值80%的情況,國家規定不給予補貼,限制了混燃技術的推廣應用。”他進一步解釋道,中國生物質發電尚處于示范項目階段,示范項從立項、建設、發電上網到驗收,尚無專門的管理辦法,大大影響示范項目的進度,也影響 投資者的積極性。“示范項目需要國家在政策、財稅、科技投入和管理方面給予積極關注、支持。”
掃清障礙靠什么?
針對生物質發電存在的主要問題,專家們認為,應該因地制宜,統籌規劃,研究制定相關推廣政策,逐步建立完善的配套服務體系,選擇多種實用技術和設備,形成良性競爭,以推進生物質發電的應用。
韓曉平表示,制定明確的發展目標和推廣計劃,引導行業發展示范推廣可以在應用中解決這些問題,使技術逐漸成熟,為技術的全面推廣奠定基礎,同時示范推廣可以在應用中提高技術的可靠性,減少技術風險,增加用戶的信心,提高本技術在社會上的影響,帶動社會資金進入生物質能利用行業,在短期內解決高新技術試用期一般投資人和銀行不愿意介入高風險行業而碰到的資金困難,培育出成熟的市場,為生物質的大范圍利用創造條件。
韓文科著重從政策層面分析認為,應該制定專門的鼓勵政策,吸引社會投資為了發展可再生能源的電力,政府應進一步落實對可再生能源的保護政策和激勵政策。“這些政策包括立法保護和以經濟的手段扶持。實行全成本定價辦法,把與能源生產有關的全部費用考慮進去,例如:硫化物和氮氧化物對環境造成的破壞、特殊物質對健康的影響、二氧化碳排放的潛在費用等。實行全成本定價,將會提高化石燃料的成本基準,相對可再生能源而言,成為鼓勵利用的一項措施。”
生物質發電主要是利用農業、林業和工業廢棄物為原料,也可以將城市垃圾為原料,采取直接燃燒或氣化的發電方式。“生物質能的應用技術開發,旨在把森林砍伐和木材加工剩余物以及農林剩余物如秸桿、麥草等原料,甚至是生活垃圾通過物理或化學化工的加工方法,使之成為高品位的能源,提高使用熱效率,減少化石能源使用量,保護環境。”周鳳起耐心地講起了科普,生物質能資源豐富,可循環使用,具有二氧化碳零排放、綠色環保能源的美譽。
就地取材前景看好
記者深入到一些摻燒生物質發電的企業了解到:江蘇寶應協鑫生物質環保熱電公司摻燒稻殼、鋸末和樹皮等生物質發電,一年消耗83萬噸,約占燃煤總熱值的40%;在浙江富春江環保熱電廠,主要摻燒生活垃圾發電,年處理垃圾26萬噸;在南京協鑫熱電廠竟然摻燒生活污泥來發電。
據測算,每兩噸秸稈的發電量相當于一噸煤。韓曉平向本報記者介紹,我國每年農作物秸稈年產量約為6.5億噸,相當于3.25億噸煤;林區的廢枝每年可達10億噸,約合5億噸以上的煤。“不僅如此,秸稈還是一種煤無法媲美的清潔能源。環境國際能源機構的研究表明,秸稈是一種很好的清潔可再生能源,其平均含硫量只有3.8‰,而煤的平均含硫量約達1%。”
“我國生物質能的資源量現在每年大約為8億—10億噸標準煤。據預測,僅秸稈直接燃燒發電一項,每年將使中國農民在基本沒有新投入的情況下增收人民幣60多億元;而且將是中國最大的環保項目,有效解決秸稈焚燒造成的大氣污染,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僅秸稈直接燃燒發電一項,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500萬噸,節約標煤近1000萬噸,新增綠電150億千瓦時。”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副所長韓文科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但是,由于技術、投資和政策等方面的原因,生物質能在我國的開發應用非常有限。”
誰在制約生物質發電?
韓文科向記者表示:“生物質能的特點是資源豐富穩定,但是分布分散,收集和運輸困難,比較適合于分散利用。另一方面,生物質能目前有效利用的比例很少,要充分體現它的潔凈性并在能源結構優化中充分發揮作用,必須有大范圍的高效利用作前提,這就必然要求全社會對生物質能技術有全面的了解和認同,在生物質技術產業化和商品化的過程培育成熟的市場,形成大量的用戶,使生物質能作為商品能源的比例有顯著的提高,最終體現出其環境及社會效益。”
他認為,當前缺少有效的政策與資金扶持。目前國家和地方政府再可再生能源發展方面只有一般性的鼓勵政策,對生物質能沒有操作性較強的具體辦法,所以政策力度不夠,落實困難。“這主要體現在實際應用中生物質電力上網困難,目前政府的定價沒有體現生物質能對環保的貢獻,電力價格不合理,很難吸引投資資金,同時國家和地方對生物質能發電項目沒有明確的指引,扶持政策不到位,補貼渠道不暢通,經濟優惠政策很難落實。”
韓曉平也持類似觀點:“雖然國家已出臺生物質發電補貼0.25元/千瓦時的政策,但仍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和協調機制;對于農林廢棄物混燃量小于總熱值80%的情況,國家規定不給予補貼,限制了混燃技術的推廣應用。”他進一步解釋道,中國生物質發電尚處于示范項目階段,示范項從立項、建設、發電上網到驗收,尚無專門的管理辦法,大大影響示范項目的進度,也影響 投資者的積極性。“示范項目需要國家在政策、財稅、科技投入和管理方面給予積極關注、支持。”
掃清障礙靠什么?
針對生物質發電存在的主要問題,專家們認為,應該因地制宜,統籌規劃,研究制定相關推廣政策,逐步建立完善的配套服務體系,選擇多種實用技術和設備,形成良性競爭,以推進生物質發電的應用。
韓曉平表示,制定明確的發展目標和推廣計劃,引導行業發展示范推廣可以在應用中解決這些問題,使技術逐漸成熟,為技術的全面推廣奠定基礎,同時示范推廣可以在應用中提高技術的可靠性,減少技術風險,增加用戶的信心,提高本技術在社會上的影響,帶動社會資金進入生物質能利用行業,在短期內解決高新技術試用期一般投資人和銀行不愿意介入高風險行業而碰到的資金困難,培育出成熟的市場,為生物質的大范圍利用創造條件。
韓文科著重從政策層面分析認為,應該制定專門的鼓勵政策,吸引社會投資為了發展可再生能源的電力,政府應進一步落實對可再生能源的保護政策和激勵政策。“這些政策包括立法保護和以經濟的手段扶持。實行全成本定價辦法,把與能源生產有關的全部費用考慮進去,例如:硫化物和氮氧化物對環境造成的破壞、特殊物質對健康的影響、二氧化碳排放的潛在費用等。實行全成本定價,將會提高化石燃料的成本基準,相對可再生能源而言,成為鼓勵利用的一項措施。”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源在線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本文鏈接:生物質能:誰在制約生物質發電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6-6/200663095451.html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6-6/20066309545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