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到2010年實現哈爾濱市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戰略目標,“十一五”期間,工業經濟發展重點破解體制性、結構性矛盾,依托產業基礎、資源優勢,以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為重點,努力開拓老工業基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振興之路。
一、“十五”發展回顧
“十五”期間,緊緊抓住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重大歷史機遇,加大工業結構調整力度,工業經濟發展呈現良好態勢,工業經濟效益顯著提高,較好的完成到2005年老工業基地振興階段性戰略目標。
(一)超額完成工業經濟宏觀調控目標
2005年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490.9億元,“十五”期間平均增長15.7%,其中,輕工業增加值122億元,重工業增加值228.7億元。超額完成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總體規劃確定平均增長14.5%的預期目標。
200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350.7億元,“十五”期間平均增長18%;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28.4,比2000年提高54.2個百分點;實現利潤32.3億元,“十五” 期間平均增長56 %;實現稅金89億元,“十五” 期間平均增長20.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003.9億元,比2000年增加520.4億元,增長1.1倍。
(二)國企改革穩步推進
按照政資分開、開放改制、因企制宜、穩步推進的原則,新一輪的國企改革全面啟動,有效地推進企業改制與異地搬遷改造;職工并軌與破產退出市場;增資擴股與提高控制能力;整體轉讓與引進戰略投資有機結合。2004年哈藥和哈啤改制重組成為新一輪國企改革的標志,這兩戶改制企業分別列入當年全國十大并購案的第三和第五位。2005年哈量集團成功并購了德國凱獅公司;一工具與美國格里森成功實現重組;水泥廠、電表廠、松江銅業(集團)等企業也成功實現了戰略重組。到2005年底,完成1012戶企業改制,基本完成國有職工并軌任務,國有企業主輔分離和輔業改制取得明顯進展。
(三)工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
機械制造業、高技術產業、食品工業和醫藥工業四大基地建設成效顯著,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整體素質進一步改善。
機械制造業。2005年全市規模以上機械制造業實現增加值141.1億元,“十五” 期間平均增長22.9%,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40%。哈電站集團2003年在國內39臺燃氣輪機聯合循環項目招標中,與美國GE公司合作中標20臺。2004年7月第一臺9FA 25萬千瓦重型燃氣輪機制造組裝完成,為我國裝備工業建設樹立了一個里程碑。2005年初哈空調30、60萬千瓦大型電站直接空冷系統國產化取得突破性進展,在國內項目招標中一舉中標,打破國外公司對我國市場的壟斷;哈航集團2003年底與巴西合資生產的ERJ145型支線飛機首航成功;2005年6月與波音公司簽訂787飛機翼身整流罩轉包合同,正式進入波音公司的供應商體系。2005年3月哈飛賽豹投產,與哈飛百利、哈飛路寶、哈飛賽馬形成2.0L以下汽車產品系列,覆蓋了主要的家庭用車市場, 汽車產能達到40萬輛。2005年哈量集團成功并購了德國凱獅公司,實現了與國際機械制造業高端技術的對接。
高技術產業。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56.9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16.2%。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新產品產值285.5億元,增長31.3%,新產品產值率為26.2%。“十五” 期間有34個項目列入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計劃,其中焊接自動化技術系統集成、凍干粉針全流程自動化控制、電力電子功率模塊等一批項目建成投產,進一步加快了我市高技術產業化項目建設進程。
食品工業。“十五” 期間,綠色食品、品牌產品、有競爭力產品明顯增加,2005年全市規模以上食品工業實現增加值58.6億元,“ 十五” 期間平均增長25.4%。“十五” 期間重點推進了乳品資源整合,加快規模擴張和產品升級,初步形成以完達山、龍丹、雀巢知名品牌和大企業集團為核心的國內液體奶和高檔乳粉生產加工基地,2005年乳業產品產量28.4萬噸,2004年美國AB公司收購哈啤,品牌進一步鞏固和提升,2005年啤酒產量達到130萬噸;哈爾濱卷煙廠對海林、穆棱、綏化卷煙廠進行了資產重組,2005年卷煙產量達到80萬箱。
醫藥工業。 2005年全市醫藥工業實現增加值28億元,“十五”期間平均增長18.1%。“十五” 期間哈藥集團制藥總廠抗生素生產引進膜過濾、7ACA及系列產品項目,進一步提高哈藥集團主導產品—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頭孢)系列藥品在國內外市場競爭能力。哈藥集團三精制藥發揮品牌和產品優勢,實施低成本擴張戰略,在省內外收購組建13個標準化制藥廠,壯大企業規模。民營藥業發展較快,重點實施了葵花藥業、圣泰藥業、仁皇藥業、成功藥業、天宏藥業等一批建設項目,到2005年底利民開發區集聚民營醫藥企業30多家,已形成獨具特色的北藥園區。
(四)哈大齊工業走廊規劃建設全面啟動
省委、省政府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出發,提出在“六大基地”框架下構建哈大齊工業走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總體部署,結合實施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全面啟動了哈大齊工業走廊哈爾濱段規劃建設工作,編制完成了規劃建設實施意見, 制定出臺了開發建設若干政策。2005年五大工業新區和物流系統建設全部啟動。
(五)工業固定資產投資有所增加
“十五”期間,我市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產品進行技術改造,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500多億元,“十五”期間平均增長21.5%。主要行業的產品結構得到有效調整,整個行業市場競爭力明顯提高。2003年10月國家支持的老工業基地項目開始啟動,我市46個已列入國家計劃的第一批和第二批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項目,國債項目涉及機械制造業、農產品深加工、醫藥、化工、冶金、建材等行業和企業信息化項目。到2005年底已開工40個,累計完成投資42.8億元,完成計劃總投資的45.8%。
(六)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五”期間,我市工業結構調整取得了積極進展,但是制約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體制性和結構性矛盾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企業抵抗市場風險能力弱、自主創新水平低以及固定資產投資總量小等問題仍比較突出。一是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層次低。工業結構表現出全而散的特點,相當一部分停留在原材料的初加工水平,工業增長仍然停留在粗放型、外延式擴張的階段,增長的基礎不夠堅實。高技術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資金投入不足,難以形成產業規模。二是企業規模小,競爭力不強。多數企業規模過小,生產和改造資金匱乏。由于產業集中度低,資金和技術投入分散,在生產、市場、研究與開發等方面難以形成規模經濟的優勢和競爭優勢。 三是在優勢行業中,一些國有資本沒有發揮應有的優勢。國有企業發展的內動力不足,企業的困難還較突出,改制進展緩慢,難以引進國內外戰略投資。四是工業投入少,企業創新能力不足。致使一些制造業企業設備陳舊,技術老化,導致部分企業失去了原有的優勢。支柱產業缺乏重大項目的帶動,增長后勁不足。五是外向牽動戰略進展緩慢。同全國吸納制造業轉移的熱潮相比,哈市有助于提高中心城市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制造業轉移項目極少。
我市工業結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在經濟體制由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過程中各種矛盾的集中反映。既有國有經濟的布局和戰略性調整方面的問題,也有非國有經濟發展緩慢問題;既有企業機制不活導致結構調整動力不足的問題,也有現行財政信貸制度不利于企業發展問題。這些問題需“十一五”期間認真研究解決。
“十五”期間,緊緊抓住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重大歷史機遇,加大工業結構調整力度,工業經濟發展呈現良好態勢,工業經濟效益顯著提高,較好的完成到2005年老工業基地振興階段性戰略目標。
(一)超額完成工業經濟宏觀調控目標
2005年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490.9億元,“十五”期間平均增長15.7%,其中,輕工業增加值122億元,重工業增加值228.7億元。超額完成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總體規劃確定平均增長14.5%的預期目標。
200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350.7億元,“十五”期間平均增長18%;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28.4,比2000年提高54.2個百分點;實現利潤32.3億元,“十五” 期間平均增長56 %;實現稅金89億元,“十五” 期間平均增長20.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003.9億元,比2000年增加520.4億元,增長1.1倍。
(二)國企改革穩步推進
按照政資分開、開放改制、因企制宜、穩步推進的原則,新一輪的國企改革全面啟動,有效地推進企業改制與異地搬遷改造;職工并軌與破產退出市場;增資擴股與提高控制能力;整體轉讓與引進戰略投資有機結合。2004年哈藥和哈啤改制重組成為新一輪國企改革的標志,這兩戶改制企業分別列入當年全國十大并購案的第三和第五位。2005年哈量集團成功并購了德國凱獅公司;一工具與美國格里森成功實現重組;水泥廠、電表廠、松江銅業(集團)等企業也成功實現了戰略重組。到2005年底,完成1012戶企業改制,基本完成國有職工并軌任務,國有企業主輔分離和輔業改制取得明顯進展。
(三)工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
機械制造業、高技術產業、食品工業和醫藥工業四大基地建設成效顯著,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整體素質進一步改善。
機械制造業。2005年全市規模以上機械制造業實現增加值141.1億元,“十五” 期間平均增長22.9%,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40%。哈電站集團2003年在國內39臺燃氣輪機聯合循環項目招標中,與美國GE公司合作中標20臺。2004年7月第一臺9FA 25萬千瓦重型燃氣輪機制造組裝完成,為我國裝備工業建設樹立了一個里程碑。2005年初哈空調30、60萬千瓦大型電站直接空冷系統國產化取得突破性進展,在國內項目招標中一舉中標,打破國外公司對我國市場的壟斷;哈航集團2003年底與巴西合資生產的ERJ145型支線飛機首航成功;2005年6月與波音公司簽訂787飛機翼身整流罩轉包合同,正式進入波音公司的供應商體系。2005年3月哈飛賽豹投產,與哈飛百利、哈飛路寶、哈飛賽馬形成2.0L以下汽車產品系列,覆蓋了主要的家庭用車市場, 汽車產能達到40萬輛。2005年哈量集團成功并購了德國凱獅公司,實現了與國際機械制造業高端技術的對接。
高技術產業。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56.9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16.2%。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新產品產值285.5億元,增長31.3%,新產品產值率為26.2%。“十五” 期間有34個項目列入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計劃,其中焊接自動化技術系統集成、凍干粉針全流程自動化控制、電力電子功率模塊等一批項目建成投產,進一步加快了我市高技術產業化項目建設進程。
食品工業。“十五” 期間,綠色食品、品牌產品、有競爭力產品明顯增加,2005年全市規模以上食品工業實現增加值58.6億元,“ 十五” 期間平均增長25.4%。“十五” 期間重點推進了乳品資源整合,加快規模擴張和產品升級,初步形成以完達山、龍丹、雀巢知名品牌和大企業集團為核心的國內液體奶和高檔乳粉生產加工基地,2005年乳業產品產量28.4萬噸,2004年美國AB公司收購哈啤,品牌進一步鞏固和提升,2005年啤酒產量達到130萬噸;哈爾濱卷煙廠對海林、穆棱、綏化卷煙廠進行了資產重組,2005年卷煙產量達到80萬箱。
醫藥工業。 2005年全市醫藥工業實現增加值28億元,“十五”期間平均增長18.1%。“十五” 期間哈藥集團制藥總廠抗生素生產引進膜過濾、7ACA及系列產品項目,進一步提高哈藥集團主導產品—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頭孢)系列藥品在國內外市場競爭能力。哈藥集團三精制藥發揮品牌和產品優勢,實施低成本擴張戰略,在省內外收購組建13個標準化制藥廠,壯大企業規模。民營藥業發展較快,重點實施了葵花藥業、圣泰藥業、仁皇藥業、成功藥業、天宏藥業等一批建設項目,到2005年底利民開發區集聚民營醫藥企業30多家,已形成獨具特色的北藥園區。
(四)哈大齊工業走廊規劃建設全面啟動
省委、省政府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出發,提出在“六大基地”框架下構建哈大齊工業走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總體部署,結合實施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全面啟動了哈大齊工業走廊哈爾濱段規劃建設工作,編制完成了規劃建設實施意見, 制定出臺了開發建設若干政策。2005年五大工業新區和物流系統建設全部啟動。
(五)工業固定資產投資有所增加
“十五”期間,我市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產品進行技術改造,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500多億元,“十五”期間平均增長21.5%。主要行業的產品結構得到有效調整,整個行業市場競爭力明顯提高。2003年10月國家支持的老工業基地項目開始啟動,我市46個已列入國家計劃的第一批和第二批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項目,國債項目涉及機械制造業、農產品深加工、醫藥、化工、冶金、建材等行業和企業信息化項目。到2005年底已開工40個,累計完成投資42.8億元,完成計劃總投資的45.8%。
(六)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五”期間,我市工業結構調整取得了積極進展,但是制約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體制性和結構性矛盾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企業抵抗市場風險能力弱、自主創新水平低以及固定資產投資總量小等問題仍比較突出。一是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層次低。工業結構表現出全而散的特點,相當一部分停留在原材料的初加工水平,工業增長仍然停留在粗放型、外延式擴張的階段,增長的基礎不夠堅實。高技術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資金投入不足,難以形成產業規模。二是企業規模小,競爭力不強。多數企業規模過小,生產和改造資金匱乏。由于產業集中度低,資金和技術投入分散,在生產、市場、研究與開發等方面難以形成規模經濟的優勢和競爭優勢。 三是在優勢行業中,一些國有資本沒有發揮應有的優勢。國有企業發展的內動力不足,企業的困難還較突出,改制進展緩慢,難以引進國內外戰略投資。四是工業投入少,企業創新能力不足。致使一些制造業企業設備陳舊,技術老化,導致部分企業失去了原有的優勢。支柱產業缺乏重大項目的帶動,增長后勁不足。五是外向牽動戰略進展緩慢。同全國吸納制造業轉移的熱潮相比,哈市有助于提高中心城市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制造業轉移項目極少。
我市工業結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在經濟體制由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過程中各種矛盾的集中反映。既有國有經濟的布局和戰略性調整方面的問題,也有非國有經濟發展緩慢問題;既有企業機制不活導致結構調整動力不足的問題,也有現行財政信貸制度不利于企業發展問題。這些問題需“十一五”期間認真研究解決。
二、發展環境
“十一五”時期,我市工業經濟發展面臨重大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一)面臨的機遇
“十五”期間,國家提出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實質性的政策措施出臺,已經形成了國家與地區相互呼應,共同推動區域經濟大調整、大發展的強烈氛圍。特別是國務院討論通過的《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和國務院下發《關于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實施意見》,有助于我市加快解決長期以來積累的矛盾和問題,擴大投資,增強發展的內部動力,有助于我市集聚域外資本、人才、技術,增強發展的外部動力。
現階段國內經濟競爭正由企業、行業和單個城市之間的競爭,轉向城市群與城市群、區域與區域之間的競爭。繼珠三角、長三角及環渤海經濟區的崛起振興,國家高度重視東北地區,在國家的指導規劃下,東北地區將形成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和區域聯合的發展態勢。東北三省已在北京正式簽署協議,聯合建立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共同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國家發改委正在組織研究“哈長經濟帶”問題,四個城市的投資網已經建立并運行。我省已組織編制了“哈大齊工業走廊”規劃,結合實施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打造經濟加快發展的新格局,促進產業集群快速發展。我憑借國家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和建設“哈大齊工業走廊”的戰略機遇,進一步加強各個層次的區域經濟合作,與區域內各城市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成為帶動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之一。
(二)面臨的挑戰
隨著世界經濟增長步伐的加快,國際商品市場需求旺盛,致使能源和主要工業原料價格大幅上漲,通脹水平普遍提高,使我國企業面臨著石油價格上升帶來的巨大成本壓力。國際市場石油價格居高不下,可能在中長期給我國的產業結構、技術結構、成本結構帶來新的變數,將使通貨膨脹壓力加大,可能導致經濟增長速度減緩。我市優勢行業的汽車和醫藥行業在我國入世前后就與國內外同行業提前展開了長達數年的激烈競爭,但始終沒有取得絕對的競爭優勢。2006年7月1日,汽車關稅將最終下降到25%,汽車零部件平均關稅降到10%,隨著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將面臨更加殘酷的競爭。醫藥行業結構調整和資產重組加劇,大型跨國企業的聯合兼并已成為國際性潮流,外商在中國投資的醫藥企業1700多家,世界前20名跨國制藥公司都在中國辦廠,有的還擁有自己的獨資企業,數十家跨國制藥企業都進入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形成了“扎堆效應”。我市的醫藥工業一直以生產仿制藥為主,隨著入世保護期臨近結束,國際知識產權保護的加強,我市醫藥行業開發能力弱的問題更加突出,將面臨國際高端產品的巨大競爭壓力。
“十一五”時期,我市工業經濟發展面臨重大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一)面臨的機遇
“十五”期間,國家提出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實質性的政策措施出臺,已經形成了國家與地區相互呼應,共同推動區域經濟大調整、大發展的強烈氛圍。特別是國務院討論通過的《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和國務院下發《關于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實施意見》,有助于我市加快解決長期以來積累的矛盾和問題,擴大投資,增強發展的內部動力,有助于我市集聚域外資本、人才、技術,增強發展的外部動力。
現階段國內經濟競爭正由企業、行業和單個城市之間的競爭,轉向城市群與城市群、區域與區域之間的競爭。繼珠三角、長三角及環渤海經濟區的崛起振興,國家高度重視東北地區,在國家的指導規劃下,東北地區將形成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和區域聯合的發展態勢。東北三省已在北京正式簽署協議,聯合建立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共同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國家發改委正在組織研究“哈長經濟帶”問題,四個城市的投資網已經建立并運行。我省已組織編制了“哈大齊工業走廊”規劃,結合實施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打造經濟加快發展的新格局,促進產業集群快速發展。我憑借國家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和建設“哈大齊工業走廊”的戰略機遇,進一步加強各個層次的區域經濟合作,與區域內各城市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成為帶動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之一。
(二)面臨的挑戰
隨著世界經濟增長步伐的加快,國際商品市場需求旺盛,致使能源和主要工業原料價格大幅上漲,通脹水平普遍提高,使我國企業面臨著石油價格上升帶來的巨大成本壓力。國際市場石油價格居高不下,可能在中長期給我國的產業結構、技術結構、成本結構帶來新的變數,將使通貨膨脹壓力加大,可能導致經濟增長速度減緩。我市優勢行業的汽車和醫藥行業在我國入世前后就與國內外同行業提前展開了長達數年的激烈競爭,但始終沒有取得絕對的競爭優勢。2006年7月1日,汽車關稅將最終下降到25%,汽車零部件平均關稅降到10%,隨著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將面臨更加殘酷的競爭。醫藥行業結構調整和資產重組加劇,大型跨國企業的聯合兼并已成為國際性潮流,外商在中國投資的醫藥企業1700多家,世界前20名跨國制藥公司都在中國辦廠,有的還擁有自己的獨資企業,數十家跨國制藥企業都進入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形成了“扎堆效應”。我市的醫藥工業一直以生產仿制藥為主,隨著入世保護期臨近結束,國際知識產權保護的加強,我市醫藥行業開發能力弱的問題更加突出,將面臨國際高端產品的巨大競爭壓力。
三、“十一五”發展的總體構想
(一)指導思想
按照市委“努力快發展,全面建小康,振興哈爾濱”的總體要求,以老工業基地振興為主線,加大工業調整、改造和創新力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壯大機械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綠色食品、醫藥工業四個基地,同時,對其他行業有選擇地支持一批優勢企業的重大項目,推動工業固定資產大規模更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著力培育“哈字頭”、“龍字頭”知名企業、知名產品品牌。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優勢產業為主體,配套產業和特色產業跟進發展的新格局,把我市建設成為國家先進制造業基地。
(二)基本原則
按照以上指導思想,“十一五”期間工業經濟發展遵循以下原則:
——加快發展,提高質量。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把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作為加快發展的中心環節,不斷增強我市工業發展的內在動力。
——改革推動,開放牽動。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現代產權制度,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全方位擴大開放,通過引進來、走出去,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科技先導,體制創新。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技術的再創新能力,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整合資源,突出重點。培育若干擁有名牌產品、先進技術、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加快“哈大齊工業走廊”規劃建設,推動企業集聚,打造產業集群,通過集群發展實現整體優化。
(三)主要目標
到2010年,工業經濟深層次體制性、結構性矛盾基本消除;機械制造業、綠色食品工業、醫藥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石化工業集聚優勢和競爭力顯著提升。
到2010年主要預期指標:
——工業增加值達到1050億元,年均增長16.5% ;
——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25%。
——機械制造業、食品工業、醫藥工業和石化工業的工業增加值占全市工業增加值60%以上。
——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0%以上;
——培育20個全國性品牌產品
——萬元工業產值能耗降低20%;
(一)指導思想
按照市委“努力快發展,全面建小康,振興哈爾濱”的總體要求,以老工業基地振興為主線,加大工業調整、改造和創新力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壯大機械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綠色食品、醫藥工業四個基地,同時,對其他行業有選擇地支持一批優勢企業的重大項目,推動工業固定資產大規模更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著力培育“哈字頭”、“龍字頭”知名企業、知名產品品牌。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優勢產業為主體,配套產業和特色產業跟進發展的新格局,把我市建設成為國家先進制造業基地。
(二)基本原則
按照以上指導思想,“十一五”期間工業經濟發展遵循以下原則:
——加快發展,提高質量。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把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作為加快發展的中心環節,不斷增強我市工業發展的內在動力。
——改革推動,開放牽動。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現代產權制度,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全方位擴大開放,通過引進來、走出去,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科技先導,體制創新。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技術的再創新能力,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整合資源,突出重點。培育若干擁有名牌產品、先進技術、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加快“哈大齊工業走廊”規劃建設,推動企業集聚,打造產業集群,通過集群發展實現整體優化。
(三)主要目標
到2010年,工業經濟深層次體制性、結構性矛盾基本消除;機械制造業、綠色食品工業、醫藥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石化工業集聚優勢和競爭力顯著提升。
到2010年主要預期指標:
——工業增加值達到1050億元,年均增長16.5% ;
——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25%。
——機械制造業、食品工業、醫藥工業和石化工業的工業增加值占全市工業增加值60%以上。
——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0%以上;
——培育20個全國性品牌產品
——萬元工業產值能耗降低20%;
四、“十一五”發展的重點
(一)調整改造主要任務
把深化國企改革為調整改造的核心,以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為重點,加快“哈大齊工業走廊”規劃建設,推進產業結構和工業空間布局調整。
1、國有企業改革
加快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按照老工業基地改造先改制,用市場機制和市場化方式推動調整改造的內在要求,加快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深化企業內部運行機制。國有資本從中小企業退出,劣勢國有企業從市場退出。調整國有企業所有制結構,實施產權多元化改制。
推進優良國有資本向優勢產業集中。加大國有企業戰略重組力度,積極引進外資和社會資本,優化企業股本結構、建立和完善國有資產出資人制度,探索產權代表管理方式,完善國有資本運營預算制度,加強對國有資產的動態管理、授權經營和外部監督。
2、工業結構調整升級
增強工業對全市經濟的帶動作用,努力保持和強化工業高速增長、比重攀升的產業結構優化趨勢。加快發展機械制造業、食品工業、醫藥工業、高技術產業、石化工業,建成以高新技術為先導、核心企業和主導產品為龍頭,規模經濟顯著、競爭優勢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強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推動工業資產向優勢行業、企業和產品集聚,建設一批國內規模領先、主業突出、多元投資、綜合競爭能力強的大型企業集團。形成2戶銷售收入200億元以上,2戶銷售收入100億元以上,5戶銷售收入50億元以上,10戶銷售收入20億元以上的大型企業集團。
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擴大工業固定資產投資規模。規劃投資在5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500項,規劃固定資產投資1200億元。
3、工業空間布局調整
統籌規劃,整治工業創新空間,逐步形成具有經濟規模和特色經濟的產業群,實現產業集聚。加快哈大齊工業走廊規劃建設,形成江北工業新區、平房工業新區、香坊工業新區和太平空港經濟區工業產業布局,促進產業集群快速發展。實施中心城區工業布局調整,到2010年完成二環以內的重點工業企業搬遷、治理。優化縣域工業發展空間,雙城、賓縣、阿城、五常、尚志等縣(市)利用區位優勢,完善規模化工業集聚地域,承接市區及外埠、國外工業的轉移。邊遠縣份因地制宜,發展具有優勢特色的立縣工業。
(二)發展和改造重點
依托產業基礎、科技能力、資源稟賦、人力資源等比較優勢,全力打造機械制造業、綠色食品、醫藥工業、高技術產業四大基地和石化工業產業集群,重點支持優勢行業和一批重點企業的重大項目。
1、機械制造業基地
發揮產業技術基礎雄厚、部分行業國內領先的比較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骨干企業、重點產品為龍頭,發展機電成套設備、汽車、飛機、基礎功能部件等重點產品,加快形成區域配套體系,提高產業集群化程度和核心競爭力。加強農業機械、工程機械、環保機械、重型機械、專用機械等優勢產品的研制開發。到2010年全市機械制造業增加值達到322億元,年均增長18%。
——電站成套設備
以哈電站集團為核心,堅持“大力開發水電,優化發展煤電,推進核電建設,穩步發展天然氣發電,加快新能源發電”的電力建設發展方向,突出主業,增強核心技術、核心產品競爭能力。在鞏固“水、火、核、交直流”等主導產品優勢的同時,加快產品升級換代,重點開發超超臨界機組、大型燃氣輪機、循環流化床鍋爐、大型抽水蓄能機組等項填補國內市場空白的新產品,研制開發百萬等級核電機組,自主開發MW級風電等新能源產品。采取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并舉,拓寬新的經營領域和原領域并重,自主開發和合作開發相結合的戰略,對內充分發揮哈電集團發電設備產品的優勢,對外加強與國際大公司的合作,保持傳統電站市場優勢,拓展新的電站市場,形成以電站工程為主體,其他工程項目協調發展格局。
電站輔機及配套產品:通過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以優化和完善現有電站輔機產品鞏固市場,開發和引進高科技產品(如超臨界、核電輔機等)占有市場,增加輔機產品,擴大市場。重點發展電站空冷設備、大型電力變壓器、電線電纜、大型鋼結構部件等產品。
——汽車制造
發展微型車、經濟型轎車、輕型汽車,環保型城市公交車,重點在小排量汽車領域做大,在經濟型轎車領域做強,逐漸過渡到中高檔轎車領域,使車型系列化。在堅持自主研制和開發的同時,積極尋求與國內外大集團的合資合作,形成以多車型、多系列的汽車工業體系。到2010年形成年產汽車70萬輛,汽車發動機90萬臺生產能力,建成全國重要的汽車生產基地。
微型、經濟型乘用車、中高級轎車。哈飛汽車集團形成微型車(民意、HF9、新微客)、經濟型轎車(路寶、賽馬)、中級轎車(HF3、HF5)、中高級轎車(夢幻)4個平臺,同時形成與汽車配套4個發動機系列, 5個變速箱平臺。“十一五”期末,汽車整車產銷達到60萬輛,發動機和變速箱80萬套。
輕型汽車。哈爾濱輕型車廠依托一汽集團的優勢,重點開發經濟型輕卡車,擴大市場占有率。開發生產中高檔輕卡與皮卡車,挺進發達地區與國際市場。2010年,形成輕型卡車和皮卡車8萬輛生產能力。
客車。加大黑龍江客車廠資產重組步伐,積極尋求與國內外客車生產企業合作,研制開發環保型城市公交車、低地板型公交車,積極開發新型豪華旅游客車,到2010年達到年產5000輛生產規模。
專用車。哈建成集團重點發展液化氣體運輸車、液態食品運輸車、廂式危險品運輸車等專用汽車,到2010年形成年產5000輛專用車生產能力,建成東北地區最大的專用汽車科研、生產基地。
汽車零部件:加快平房汽車零部件園區建設,面向國際和國內市場,培育一批生產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汽車零部件的專業配套企業,提高配套能力,延伸產業鏈條。依托哈飛實業、航天科技、志陽集團、萬宇科技、哈輕塑膠等一批骨干企業,重點發展汽車底盤、動力、制動、懸掛、節油增壓、內飾件、汽車空調、電子儀表、燈具等零部件產品。
——飛機制造
以哈爾濱飛機工業集團為核心,加大研技術改造力度,逐步形成多機種、系列化的科研生產格局。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把哈爾濱建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飛機制造基地。
支線飛機。加快推進與巴西合作生產ERJ145型支線客機項目,逐步擴大零部件國產化率,合作研制ERJ160新型支線客機。
多用途飛機。在現有國內通用飛機優秀機型Y12的基礎上,重點發展Y12E和Y12F新機型,發展HF5、HF6、HF8、HF9型及各種改裝改型機。
系列直升飛機。重點發展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EC120 、Z9、Z10系列直升飛機,加快H425、H450、H455系列民用新機型和10噸直升機的開發研制。
水陸兩棲多用途飛機。八達集團研制開發BD-205水陸兩棲多用途飛機。
——焊接技術與設備
以哈焊接研究所、四海集團、華葳集團為依托,加快重大焊接技術設備、優質新型焊接材料產業化基地建設,建立特種焊接技術裝備開發中心,以大型厚壁結構數字化、自動化焊接技術裝備、大重型焊接結構的機器人焊接裝備、大型復雜結構的內壁自動化堆焊技術裝備、大型復雜結構的數字化自動化焊接設備及焊接生產線開發為重點,同時大力開發焊接技術為主導工藝的零部件和產品,開拓國內外產品和技術服務市場。到2010年形成集科研、加工、生產、咨詢服務為一體,綜合條件與實力在全國最強,在世界上有一定影響力的裝備制造業先進焊接技術與產業化中心。把哈爾濱建成集焊接工藝、技術、產品、培訓和總承包等功能齊全的全國最大、國際著名的焊接城。
——基礎功能部件
重塑哈軸、哈量、一工等哈爾濱制造業知名品牌。注重數字化、柔性化、高精度的關鍵基礎部件、功能部件的開發生產。加大新型電池、直線電機等高科技功能部件的研發力度,加快產業化進程。
精密、高速、低噪音軸承。加快哈軸集團資產重組,發揮國家級軸承技術中心的研發優勢,建設航空航天軸承、鐵路軸承、精密軸承、靜音軸承、汽車軸承、冶金礦山軸承六個生產基地和民用航空軸承生產維修中心。把哈軸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
精密量儀。哈量集團以精密量儀、數控并聯加工中心系列產品和數控機床功能部件等高新產品為重點,同時開發納米測量技術、激光測量技術等高精度高分辨率測量技術,形成新一代測量儀器產品。通過實施跨國經營的戰略,精密量儀、高檔量刃具等產品打入國際市場。
精密、復雜刀具。哈第一工具有限公司通過內引外聯、技術合作等方式,強化國內行業領先地位。精密、復雜刀具向市場需求的頂尖產品的方向發展,滿足交通、能源、軍工、冶金、航空等行業特別是汽車、重大裝備、數控機床等國家重點企業的需求。
新型電池。以光宇集團、巨容新能源、中強能源等企業為依托,重點發展智能閥控密封式鉛酸蓄電池、高能汽車電池、鋰離子電池、鋰聚合物電池、超級電容器、高導鈉鹽蓄電池等重點產品。
直線電機。加快精密加工機床用永磁同步直線電機、數控加工中心用永磁同步伺服直線電機和直流有刷電機驅動電動助力轉向系統(EPS)產業化進程。積極開發非黏著驅動大功率直線電機新技術、新產品,形成批量生產并使之進入OEM供應鏈。
——專用機械
加強農業機械、工程機械、環保機械、重型機械等優勢產品的研制開發。加快星輪減速器、調速器、強自吸泵等一批高技術產品產業化、規模化進程。
農業機械:發揮黑龍江省農業機械工程科學研究院的設計優勢,以哈爾濱東金沃爾科技有限公司為依托,加快整合農業機械生產、設計資源,加快引進先進技術和自主創新,重點生產125—280大馬力拖拉機、插秧機、半喂入水稻收獲機、耕整播種聯合作業機、免耕精量播種機、高速氣吸式精密播種機和與大馬力拖拉機配套的1GY系列全面耕耘機、1DF系列復式少耕整地機、牽引偏置圓盤耙、牽引雙列對置圓盤耙、3WF系列噴桿式噴霧機等。
系列全液壓港口起重機械。發揮哈爾濱工程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技術優勢,自主研發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主導產品系列全液壓港口起重機和集裝箱吊運機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合作開發大型履帶系列起重機,打造全國的大型港口用液壓起重機生產基地。
大型散料裝卸機械。哈爾濱重型機器廠以招商引資為突破口,實現產權多元化。形成主導產品滾筒混勻式、大型門式、大型懸臂式、刮板式堆取料機規模生產能力,替代同類產品進口,建成國家散狀物料裝卸機械產品生產基地。
節能環保鍋爐。以紅光鍋爐集團、團結鍋爐集團、松花江鍋爐廠、知日特種鍋爐公司、鑫瑞環保鍋爐公司等企業為依托,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整體水平。重點開發垃圾焚燒鍋爐、制循環熱水鍋爐、分層燃燒環保鍋爐、燃氣鍋爐等大容量、節能環保鍋爐。
專欄1先進制造業重點建設項目
▲電站成套設備:大型燃氣輪機技術改造、大型循環流化床鍋爐技術改造、大型抽水蓄能機組引進技術國產化生產措施、MW級風力發電技術改造、發展百萬千瓦級超超臨界鍋爐技術改造、發展百萬千瓦級超超臨界汽輪發電機技術改造、百萬千瓦級超超臨界汽輪機技術改造、30萬千瓦空冷電機生產和提高汽輪發電機生產能力技術改造、燃煤電站脫硫技術改造、百萬千瓦級核島主設備技術改造、百萬千瓦等級核電汽輪機技術改造、半速1000MW級核電站汽輪發電機試制技術改造、煤氣化聯合循環、小型燃氣輪機組、小型水電組、電機氣化鐵道牽引變電所饋電線安全保護、煤礦安全節能工業自動化分布控制系統、600MW直接空冷系統及大型核電空調機組、百萬千瓦級核電站空調設備國產化研制、電工銅型材技改、絕緣材料、電站除塵設備、大型電站閥門、電站輔機
▲汽車制造: HF5系列乘用車、輕型車移地改造、輕型車輕卡換型改造、專用車改造、客車改造、汽車齒輪改造、15萬臺DA2多氣門電噴發動機、DA3多氣門電噴發動機、DA4發動機及變速箱、CCH97X型電腦穩頻汽車喇叭,10萬套轎車內外塑料飾件、液壓動力轉向器和吸能管、10萬套轎車內外塑料飾件、汽車電子儀表、汽車發動機電噴系統關鍵組件、汽車底盤、20萬套發動機缸體、配套件壓鑄生產線、全鋁汽車散熱器、汽車增壓中冷氣技術改造、汽車空調總裝生產線、電控機械式汽車自動變速器、電控電動式汽車自動變速器22哈爾濱飛翔汽車零部件公司、汽車壓力、流量傳感器
▲飛機制造:中型多用途直升機國際合作聯合研制、Y12F型飛機研制、Y15-2000型飛機研制、通用飛機科研基礎能力建設、ERJ145支線飛機大部件國產化條件、輕型水陸兩棲多用途飛機生產基地
▲焊接技術與設備SKJA型系列數控多功能工業機器人、SCK型高智能型物流倉儲及立體停車設備、數控新型建筑材料制造生產線、SKZG系列數控柔性加工中心、大口徑直縫焊、大型焊接結構安全檢測與評定技術、超高壓水射流設備、鍋爐膜式壁數控焊接生產線
▲基礎功能部件:航空航天軸承技術改造,現代鐵路車輛軸承技術改造,轎車專用軸承技改項目、新型調心滾子軸承技改、數控刀具和拉削刀具技術改造,精密復雜超硬木工刀具系列產品、計算機控制齒輪測量系統、數控機床功能部件技術改造、直線電機、鋰離子電池、鋰聚合物電池、電池級雙電層超級電容器
▲專用機械:火電配套輔機散料機械技術改造,全液壓港口起重運輸輸設備,挖掘裝載機,大型農機具。壓港口起重運輸設備項目、星輪減速器項目、強自吸泵系列生產基地項目、電力機車受電弓用浸金屬碳滑板技改項目、氣體羅茨流量計、LBQ-QF單螺桿泵抽油裝置、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往復推伺分層供熱垃圾焚燒鍋爐、袋式塵器、電熱膜熱水鍋爐及對流式電熱膜輻射板、64MW垃圾焚燒鍋爐、強制循環熱水鍋爐、正反向分層燃燒環保鍋爐
2、食品工業基地
以綠色和特色為發展方向,依托優勢特色資源,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培育發展帶動資源開發的食品工業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形成以市場為導向,工業帶動農業,大中小企業、上下游行業協調聯動的發展格局,構建以綠色食品為主導的新型食品工業體系。重點發展乳制品加工、糧食深加工、啤酒、卷煙、肉類制品、山特產品 ,到2010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45億元,年均增長20%。把我市建成國家重要的綠色食品生產加工基地。
——乳制品加工
擴大奶牛飼養規模,推進奶牛品種改良,加強優質奶源基地建設。擴大乳制品生產規模,優化產品結構,開發多質態、多品種新產品,培育乳制品知名品牌。依托完達山乳業、黑乳業集團、雙城雀巢公司、尚志蒙牛乳業等大企業集團,加快乳品加工業規模擴張和產品升級,開發高技術含量的乳制品。引進世界先進液體奶生產包裝設備,提高液體奶產品的市場輻射力,建設全國最具規模的農作區乳品產業集群。
——糧食加工
擴大糧食精深加工規模,增加產品品種,拓展和延伸糧食加工產業鏈。重點發展大豆、玉米、大米精深加工,培育地域品牌,發展精細化、小包裝加工,推動哈爾濱地域品牌大米進入超市,開拓國內外市場。通過引資辦廠、訂立長期供銷合同等方式加強與主銷區的合作。
大豆加工。發揮地產非轉基因綠色大豆的資源優勢,以哈高科、三樂源生物、惠康食品、禹王植物蛋白、英霞實業等為依托,重點發展大豆蛋白系列、大豆醫用保健產品系列等深加工產品。
玉米加工。提高玉米深加工程度,以哈工大集團、華冠科技、哈酒精廠等企業為依托,重點開發生產重點開發生產變性淀粉、乙醇汽油、酒精、蛋白、山梨醇、氨基酸、木糖、聚乳酸等高附加值產品,實現規模化生產經營,擴大玉米深加工產品在食品工業、化學工業、醫藥工業、燃料等領域的應用。
大米加工。以北大荒米業、龍墾麥芽、綠風集團、金都米業、源泉糧油公司、亮珠糧油公司等綠色優質大米加工企業為依托,培育大米知名品牌,提高市場占有率。開發生產膨化食品、米果、嬰幼兒營食品、大米蛋白、精煉米糠油、肌醇、谷維素、維生素E等大米深加工系列產品。
——肉制品加工
改良肉牛、生豬等肉用畜禽品種,推廣規模化、標準化養殖模式,完善從繁育、養殖、飼料、防疫、屠宰到肉制品加工的產業體系。推進肉豬、肉牛、肉雞等深加工產業發展。支持正大、大眾、北大荒肉業、義利實業、雙匯集團等肉制品加工龍頭企業與養殖基地的聯營合作。支持重點養殖區建設大型肉牛、生豬屠宰加工企業。引導畜禽屠宰加工企業發展皮、毛、骨、血等副產品綜合加工利用項目,發展生物化工和生物制藥行業。
——啤酒、飲料制造
進一步提高哈啤、華潤新三星等骨干企業的生產技術水平,擴大生產規模,保持在東北地區的領先地位。以匯源、完達山乳業集團、制藥六廠等企業為龍頭,發揮豆、奶、漿果等資源優勢,進一步調整產品結構,重點開發植物蛋白飲料、乳飲料、漿果飲料、發酵飲料、乳酸菌飲料、功能性飲料等天然、營養的飲料。同時,引導飲料包裝由單一的玻璃瓶向聚酯瓶、易拉罐、紙塑復合包裝等多品種包裝發展。
——卷煙制品
支持哈爾濱卷煙廠加快發展,不斷提高卷煙質量、增加優質名牌品種,重點發展低焦油混合型卷煙,加快制絲線的提質改造。到 2010 年形成年產100萬箱的生產能力,成為東北地區的優勢卷煙加工企業。
——山特產品
山產品和食用菌加工。發揮我市山林資源豐富和山產品市場知名度高的優勢,發展山產品采集、種植和加工產業。擴大食用菌生產規模,推廣棚室化、工廠化栽培,重點發展黑木耳、白靈菇、巴西菇等優質菌類,采用壓縮、干粉提取等新技術、新工藝發展菌類精深加工。
專欄2食品工業重點建設項目
▲乳制品加工:33萬噸乳制品加工,20萬噸液體奶加工,2萬噸宜妙乳、乳珍、功能型液體奶
▲糧食加工:大豆活性蛋白肽、酶法水解大豆異黃酮、14萬噸大豆生物奶、大豆食用纖維系列產品、大豆分離蛋白、86.5萬噸玉米深加工項目、20萬噸玉米酒精及乙醇汽油生產線、2000噸木糖醇項目、玉米稈漿粕及木糖醇、玉米方便面、玉米罐頭、玉米糊乳制品、30萬噸綠色食品稻米、全營養發芽糙米系列產品、米糠油、麥芽、龍谷金米
▲肉制品加工:畜產品深加工、肉雞養殖基地、百萬綠色商品豬、動物鮮骨深加工項目、150萬頭生豬屠宰、肉牛加工、清真食品
▲啤酒、飲料制造: 10萬噸精品酒、20萬噸啤酒釀造生產線 “三梅” 葡萄酒、20萬噸匯源飲料、果類系列飲品、3萬噸咖啡啤酒、百事可樂、冰露水擴產
▲卷煙制品:哈卷煙廠異地搬遷改造、制絲線的提質改造
▲山特產品3萬噸食用菌、山特產品深加、萬壽菊精深加工、馬鈴薯休閑食品加工、林蛙養殖及綜合加工、巴西菇產業化、柞蠶復合氨基酸系列產品、刺玫果綜合開發
3、醫藥工業基地
利用“哈藥”全國知名品牌優勢,強力整合產業與資本資源,實施產品經營與資本經營并舉,國內資源與國際資源同步開發相結合,承接國際生產轉移的發展戰略。以哈藥集團為核心,以市開發區醫藥園區、利民開發區醫藥科技園區為兩翼,以抗生素、化學醫藥和“北藥”開發為重點,強化研發體系,建立和完善以高新生物工程藥物領域為研發重點的哈藥集團技術中心、抗生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藥物制劑研究中心、現代中藥研究中心、動物疫苗和獸藥研究中心。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形成抗生素及粉針、化學合成原料藥與制劑、現代中藥、OTC及保健品、生物工程制藥、動物疫苗及獸藥六大生產基地,做到抗生素及粉針、中藥粉針、OTC及保健品全國最大。進一步提高哈藥集團的核心競爭力,打造跨國經營的國際品牌和國際強勢企業。到2010年,醫藥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64億元,年均增長18%。
——抗生素藥品。以哈藥集團為重點,繼續鞏固抗生素原料藥和頭孢類產品在國內市場的領先地位,培育青霉素系列產品的國際競爭強勢。進一步提高抗生素深加工品種的競爭能力,以規模優勢贏得市場優勢。
——化學藥品。依托哈藥集團中藥四廠、圣泰集團、天宏藥業等一批骨干企業,開發替代進口藥品的治療腫瘤和呼吸系統等疾病用藥,重點發展三精司樂平、西維來司那抗感染凍干粉針、厄貝沙坦膠囊、鹽酸伊托必利片等一批國家級新藥。
——現代中藥。加快現代中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現代中藥基地建設。依托哈藥集團中藥二廠、中藥三廠、世一堂制藥廠、葵花藥業、中龍醫藥集團、華雨制藥等一批骨干企業,加快中藥產業裝備現代化,加大特色中藥產品開發力度,加快研制或合作研制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有國際競爭力的新型中藥產品。大力推進中藥傳統劑型向先進型的劑型轉變。應用緩釋技術、超臨界萃取技術、超微粉碎技術、膜分離技術等現代制劑技術,對“世一堂”、“葵花”、“滿山紅”等一批品牌產品進一步深度開發,重點發展抗腫瘤新藥、心腦血管特效藥、治療乙肝特效藥、保健類藥品以及雙參滴丸、丹參粉針、雙黃蓮粉針、刺五加粉針等優勢中藥制劑產品,提高研發能力及產業化速度和生產規模。
——保健藥品。發揮原有的品牌效應,進一步擴大市場占有率,采用現代生物技術、現代中藥制取技術,開發生產促進人體增強免疫力、調整神經、調理胃腸功能以及抗衰老、抗疲勞等獨家、特色、系列化的保健藥品。重點發展維生素類、蜂產品類、人參類、鹿類、植物類等產品。
——新型藥物制劑。依托骨干企業,大力推廣新型粉碎技術、薄膜包衣技術、微型包囊等制劑新技術。加快發展控釋、靶向給藥、透皮吸收劑、速溶制劑、口腔粘膜給藥、透皮控釋制劑、微囊劑及滲透泵片等新劑型產品。
——動物疫苗及獸藥。在禽用常規疫苗規模化生產的基礎上,重點發展禽流感等特種疫苗,同時大力發展牛、豬、羊等大動物疫苗,在獸藥方面,大力發展獸用抗生素及抗病毒產品系列產品,并逐步形成規模化生產。
——醫藥用包裝材料及制藥設備。依托哈藥集團制藥總廠、納諾醫藥化工、紅十字中心血站藥業、宏立藥用膠囊等一批骨干企業,開發生產鋁塑包裝系列產品、藥用丁基橡膠膠塞、機制膠囊及膠囊充填設備等先進包裝產品和制藥機械。
專欄3醫藥工業重點建設項目
▲抗生素藥品: 7ACA及頭孢系列產品,青霉素改造、孢克肟、頭孢呋辛產品、阿莫西林膠囊、諾氟沙星膠囊、超微粉碎拉西地平片、聚明膠肽注射液項目、鹽酸氯克羅孟
▲現代中藥:現代中藥基地、中藥提取現代化技術、中藥制劑、1000萬支年注射用刺五加、2億支參南星口服液、熊膽救心丹、中藥血塞通、2000萬瓶雙黃連滴注液、桑白皮復合黃酮注射劑、中藥現代化固體制劑、6億片羊肝明目及壯腎安神片、肝脾康膠囊、西紅花總苷片、參靈通絡、6000萬粒前列閉爾通栓
▲新型藥物制劑:醫藥中間體、兒童用口服掩味技術、特種劑型現代化生產基地、中西藥制劑改造、分子診斷劑、凋亡素凍干粉針劑、神經結脂、腫瘤抑素
▲醫藥用包裝材料及制藥設備: 50億粒藥用膠囊、丁基膠塞、2億支醫療器械、固體制劑成套設備、醫用多功能組合監視系統
4、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強化高新技術的技術創新源頭和產業化能力,構筑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平臺,培育具有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品牌產品,在重點跨越、產業化、重點培育、技術儲備四個層面上,梯次推進電子信息、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生物工程、現代農業等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建設。在吸收消化國外先進科技成果的基礎上,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對具有比較優勢和市場前景的高技術產業化領域實施重點突破。集中力量建設一批高技術產業化基地、工程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開發一批具有較高市場份額的高技術產品,形成高技術產業的規模優勢。到2010年,全市高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15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達到60家、科技企業孵化器達到40家,專利申請量達到5,000件以上。
——電子信息
以信息產品制造業、軟件業及信息服務業為重點,大力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比較優勢的信息產業。
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 依托哈工大八達集團、海格科技、航天風化科技、海格集團、九洲電氣、四十九所、圣邦微電子、電控設備廠等一批高技術骨干企業,增加信息產品種類,擴大信息產品總量,形成產業規模。重點推進大功率半導體集成電路芯片、運算放大器芯片、航空航天等軍用與民用敏感元件和傳感器、高壓電網動態無功補償裝置、計算機零部件及自動化設備、數字通信與廣播設備、全集成紅外接收器、電力電子器件專用功率模塊、醫用多功能組合監視系統、系列壓力傳感器等產品產業化。
軟件業。依托哈工大軟件公司、億陽通訊、瑞興自動化、信諾數碼科技、四海林頓等一批高技術骨干企業,重點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管理軟件和應用軟件,加快哈爾濱軟件園二期工程建設項目建設。重點開發信息網絡管理系統、軌道交通列車自動防護系統、城市交通智能控制管理系統、安全認證信息系統等軟件產品。
企業信息化。加快哈藥集團、東北輕合金、哈軸承集團、圣泰制藥、龍滌股份等一批企業信息化工程建設。
——新材料
依托東北輕合金、東大高新、博深科技、哈工大八達集團等一批高技術骨干企業,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企業核心競力。重點生產開發高強鋁合金材料、金屬磨損自修復材料、銅基無銀無鎘合金材料、輕合金表面陶瓷、耐高溫高熱導率絕緣陶瓷、電熱膜、高純多晶硅、航空航天用石墨材料、單氯代苯酐、鈦納米聚合物涂料、硅基納米和鈦基納米復合材料、氟硅漆、銅-鋼燒結復合結構材料、木纖維復合材料、環保節能新型墻體材料等新材料。
——生物技術
依托圣泰制藥、仁皇藥業、紫杉科技、金都普樂、眾生北藥、美華生物等一批骨干企業,加速以基因工程為核心的現代生物技術產業化進程。重點發展基因重組a-2b干擾素、血紅蛋白細胞生成素纖維蛋白源、NGF神經生長因子、基因疫苗、轉移因子、胸腺肽注射液、枯草芽孢桿菌活菌制劑、腦蛋白水解物、促肝細胞生長因子發、無性繁育東北紅豆杉、溶菌酶及生物防腐劑、天然廣譜抗突變功能制劑、良種牛胚胎生物技術、動物疫苗、乳多肽活性乳酸菌等產品。
專欄4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項目
▲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大功率半導體集成電路芯片、全集成紅外接收器、新型電力電子器件的電能轉換裝置、哈爾濱軟件園二期工程建設項目、布式自學網絡病毒預防系統產業化、數字式廣播發射與接收設備、重型車智能電渦流緩速器,城市交通智能控制管理系統、數字中短波廣播(DRM)發射機與接收機、內反饋串級調速電機及其控制系統、電力電子器件專用功率模塊、高功率脈沖氣體激光器產業化、壓力傳感器產業化、軌道交通列車自動防護系統、高壓大功率變頻調速裝置、藍牙無線讀屏裝置盲人計算機、信息網絡管理系統、運算放大器芯片研發及產業化、電熱膜供暖系統
▲新材料:汽車熱交換器用鋁合金材料、高純高強高韌鋁合金關鍵制造技術、硼酸鎂晶須增強鋁基復合材料、新型耐磨材料系列產品、高純多晶硅生產基地、1000噸單氯代苯酐、5000噸鈦納米聚合物涂料、10000噸有機氟活性單體、航空航天用石墨材料、碳化硅陶瓷制品、塑料與粉煤灰合成材料、銅-鋼燒結復合結構材料、木纖維復合材料
▲生物工程:無性繁育東北紅豆杉、安可膠高技術產業化、溶菌酶及生物防腐劑、天然廣譜抗突變功能制劑、良種牛胚胎生物技術、動物疫苗產業化項目、柞蠶復合氨基酸系列產品、酶生物制劑、生物制品食品添加劑、手術用復修材料、脈注射用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5、化工產業集群
——石油化工及精細化工
以化工區為依托,加強與大慶合作,推進化工工業向規模經濟化、技術高新化、加工精細化、經營國際化方向發展。形成成品油、苯酚丙酮、聚氯乙烯、乙二醇等為主導產品,精細化工系列產品跟進發展的石油化工產業鏈,推動哈東化工區空間整備和產業復興。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化工專業物流,重點實施20萬噸/年苯酚丙酮擴建、80萬噸/年蠟油加氫裂化裝置等重大產業項目。
——煤化工
以燃氣行業為核心,以甲醇、乙炔、油、液體燃料為重點,依托依蘭煤礦和氣化廠,吸引跨國公司或投資集團發展煤炭液化、煤氣轉化、煤制油、甲醇生產及下游精深加工產品,形成煤炭深加工產業鏈條和生產基地。重點發展矸石煉油技術及其產業化、煤炭液化技術及其產業化、煤炭生產工業甲醇技術及其產業化等。重點實施25萬噸/年甲醇及煤礦伴生廢棄物綜合利用項目,完成依蘭露天礦改擴建工程,建設年產300萬噸煤炭礦井等項目。
專欄5化學工業、煤化工重點建設項目
▲化學工業:連續重整--加氫裂化聯合裝置、5萬噸/年環保型特種溶劑油、20萬噸苯酚丙酮、2.5萬噸雙酚A、10萬噸苯酐、2萬噸順酐、1.8萬噸偏酐、速溶層狀偏硅酸納項目、離子膜燒堿項目、特種聚氯乙烯項目、氯化聚氯乙烯項目、三氯異氰尿酸項目、熱塑性聚烯烴彈性體、左旋對羥基苯甘氨酸鄧鉀鹽、聚酰亞胺、有機氟活性單體、新型聚羧酸鹽、發酵法丙二醇、環保石蠟、納米重晶石粉、工業廢酸綜合利用、緩釋肥
▲煤化工:露天礦改擴建、300萬噸煤炭礦井、25噸甲醇、油頁巖生產粗菜油、矸石干餾
6、 其他優勢特色行業
——冶金工業
鋁合金加工。依托東北輕合金建設超大規格特種鋁合金板帶材生產線,開發大規格、高強度鋁合金預拉伸板、熱軋板、高精度鋁合金帶材和大規格高強度新型鋁合金擠壓制品和環鍛制品。滿足航天、航空、機車、輕軌、汽車及機械制造業等行業特種輕合金材料需求,替代進口產品,進一步強化中國最大的鋁鎂合金材料生產基地的作用。
稀有金屬加工。充分發揮鉬礦的資源優勢,開發生產鉬粉、硅、錸、鎢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的電子、計算機、冶金行業所需的稀有金屬。
鋼鐵冶煉。依托阿鋼、呼鋼、白樺林有限公司等企業,開發各種建筑線材和中型材、軸承鋼、汽車齒輪鋼等產品。
——建材工業
支持賓州水泥二期、三期和哈爾濱水泥廠重組擴產項目,提高新型干法水泥的產量和規模,壯大基礎建材業,加快發展新型建材業。本著節能、環保、低耗的發展原則,重點發新型墻體材料、新型保溫材料、新型防水材料、新型建筑密封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等。
——環保產業
走產業化、生態化、綠色化協調發展的道路,重點開發用尾礦、煤矸石、粉煤灰等工業固體廢棄物生產復合材料以及工業生產排放中有一定毒性和難降解污染物的工業廢水處理技術和設備、消煙除塵脫硫技術與設備。發展汽車清潔燃料、甲醇燃料、生物制氫、太陽能利用等產品,研發生產、地熱采暖和水源熱泵、燃料電池汽車和電動汽車及其它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成套設備和產品、節能產品等。
——紡織工業
亞麻制品。依托亞麻產地資源優勢,推進行業重組和技術改造,重點引進開發亞麻印染后整理、高檔亞麻紡織面料關鍵技術,發展精紡亞麻制品、高檔家用和汽車用亞麻制品等產品,再造哈爾濱亞麻行業新優勢。
化學纖維制品。重點推進黑龍江滌綸廠技術改造,擴大優質滌綸絲生產能力,重點發展多功能切片和差別化纖維。建設50萬噸QTA裝置。
——輕工制品
木材精深加工。依托資源、區位優勢,吸引國內外木材加工企業和經銷商到我市投資,辟建集制材、加工、研發設計于一體的木材制品產業園區,重點發展高檔板材、家具、木飾品,努力打造具有北方特色的木業品牌,建設全國木材加工基地。建立以人造板、家具為主的產業集群。大力發展以綜合利用、復合材料特點的節木替代產品和高附加值、綠色環保產品。建設一批生產工藝、技術設備先進的企業集團,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塑膠制品。重點發展農用塑料節水器材和多層薄膜、生態薄膜、新型包裝材料、新型復合材料、降解塑料等產品。
包裝印刷。加快發展中高檔彩印紙箱、紙制品內包裝、食品軟包裝、食品容器包裝等產品,提高包裝產品檔次,擴大品種,做大做強包裝印刷加工業。
專欄6其他優勢特色行業重點建設項目
▲冶金工業:年產20萬噸超大規格特種鋁合金板帶材、鋁合金大
規格無縫管材型材技改、鋁合金鍛壓生產線技改、鉬金屬深加工、不銹鋼型材生產線項目、年產3.5萬噸石墨電極項目、年產四萬噸鋼結構產品項目
▲建材工業:賓州水泥有限公司二期工程日產5000噸熟料、哈水日產5000噸熟料
▲環保產業:環保洗滌劑、清潔燃燒器、路燈系統綠色電源、塑料與粉煤灰合成材料、工業廢水處理技術和設備
▲紡織工業:亞麻集團搬遷改造、3000噸亞麻短纖生物技術色織、400萬平方米地毯生產線項目、8萬噸/年連續有光聚酯切片、2萬噸/年水溶性聚酯切片、3萬噸/年滌綸產業絲及簾子線、3000噸/年高仿真環保型粘膠長絲、紡紗1萬錠
▲輕工制品:10萬立方米高密度纖維板項目、新型高檔人工再生木材、環保家具出口生產基地、出口木制廚房家具、廚房家具部件65萬件、環保洗滌劑、復合地板、20萬噸氧化法機械熱磨木槳、稻草紙漿、塑料降解塑料技術改造、塑鋼制品、鋁塑材料、食品容器包裝、包裝印刷生產線技術改造、彩色軟包裝印刷生產線
五、保障措施
(一)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增強多元動力
1、拓寬民營經濟的投資領域。消除實質妨礙民營經濟投資的觀念障礙、政策歧視、程序阻滯和體制約束。營造多種經濟成份平等參與、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社會環境,采取有利于吸引、促進民間和社會資金投入工業的政策措施。
2、支持和引導民營經濟加快發展。引導民營經濟與國有經濟嫁接融合,鼓勵、支持民營經濟以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改組。重點扶持民營規模企業,對技術含量高、市場潛力大、經濟效益好、成長性強的民營企業,在資金、稅收、用地、用工等方面給予更多的實際支持,使之迅速做強做大。
3、完善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服務體系。培育和完善民營經濟服務體系,加快發展行業協會、民間商會、創業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科技咨詢、中小企業信貸擔保、社會中介等民營經濟服務組織和機構。
(二)實施全面開放并軌,開拓發展空間
1、努力擴大利用外資規模。重點引導和鼓勵機械制造、食品、醫藥等大產業、大企業,加強與世界500強和國際同行業一流企業及科技研發機構的交流與合作,積極尋求戰略合作伙伴,引入戰略投資者。完善外商投資服務體系,按國民待遇和國際通則為外資企業提供規范、便捷的優質服務,努力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外商來我市投資。
2、進一步擴大對內開放。吸引國內知名企業到我市發展,比照對待外資企業的有關政策,做好為外埠投資企業的服務工作。重視吸引省內資金和工業資源,發揮區位、基礎設施及服務業等方面的優勢,敞開城門,為省內企業總部、研發機構、營銷中心等入駐提供便利,進一步強化我市在全省經濟發展和管理中的“龍頭”作用。
3、積極擴大外貿出口。加強出口加工基地建設,大力培育出口加工骨干企業和優勢產品;努力開拓國際市場,鞏固和擴大亞洲市場,深度開發歐美市場,大力開拓非洲和中東市場;發展對外工程承包,帶動技術、勞務輸出和機電產品、成套設備的出口。
4、加快對俄經貿科技合作基地建設。加強政府、大學、科研院所、企業和民間組織與俄羅斯多層次、多領域的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積極爭取設立中俄自由貿易區,使哈爾濱進一步成為全國對俄經貿合作的戰略支撐點。同時發揮地緣優勢,積極參與東北亞經濟合作。
5、實施“走出去”戰略。發揮我市加工制造、資源、技術等方面的比較優勢,鼓勵和支持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到境外投資設廠,重點發展境外帶料加工項目和資源開發項目,帶動技術設備、商品和勞務輸出。
(三)實施重大項目建設,強化增量推動
1、創新大項目生成機制。圍繞做大做強支柱產業、國有企業戰略性調整、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規劃一批重大項目。形成以發展規劃為指導、以市場為導向,企業、政府和專家共同參與的項目生成機制。積極爭取國家通過買方信貸和政府采購方式對老工業基地工業項目生成的支持,爭取承擔更多國家重點支持的重大裝備國產化項目、高技術產業化項目。
2、創新項目投融資機制。采取市場化的運作方式,充分調動各類投資主體積極性。健全完善產權交易市場和企業擔保機構,拓寬企業投融資渠道。優化財政資金對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引導性投入,建立市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專項資金,重點用于重大工業項目、高技術產業化項目配套資金和項目前期工作費用。
3、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千方百計落實國債項目建設資金。采取加快改制和聯合重組步伐;引入風險投資增資擴股;請中介機構對項目進行包裝,進行招商引資等措施,加快超大規格鋁合金板帶、航天航空軸承、25萬噸甲醇、內高壓成型輕體構件、綠色乳品加工基地、星輪減速器、強自吸系列泵生產基地等國債項目建設。
(四)建立區域創新體系,加大科技注入
1、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轉制科研機構內部運行機制,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實行全員聘用制和技術、管理等要素以股權、期權形式參與收益分配。對主要從事基礎研究或公共服務,無法直接從市場得到經濟回報、確需政府財政支持的科研機構,在調整結構、分流人員、轉變機制和改變傳統科研模式、實現科研開發能力升級的基礎上,按非營利性機構運行和管理。鼓勵科研機構進入高校或與高校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
2、完善創新服務體系。加強開放性科技中心、實驗室,科技博覽和交流展館,科技市場,科技成果產業化孵化器,專利管理和資質認證,科技推介和推廣等各類科技中介機構建設,搭建科技中介信息平臺。強化政府對科技創新的引導和推動作用,加大財政引導和扶持資金的注入。
3、扶持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加大對民營科技企業創新創業活動的支持,鼓勵民營科技企業承擔國家科技攻關任務和高技術產業化項目。
4、發揮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龍頭作用。繼續推動以強化技術創新能力為核心的高開區“二次創業”。擴充和強化高技術產業化項目和企業孵化功能。加快建立適應高技術產業化要求的風險投資和信用擔保體系。提升高開區的創新示范和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
(五)優化人力資源配置,構筑人才高地
1、造就高素質的科技人員隊伍。發揮我市高等院校眾多、人才培養能力強的優勢,大力培養適合我市工業優勢特色發展需求的各類專業人才。重點培養、引進技術創新和高技術產業化等方面的領軍人才。造就一支高層次、高素質的科技人才隊伍。
2、造就專業化的職業經理人隊伍。適應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的需要,積極培育職業經理人群體和企業家市場,逐步完善職業經理人的選拔、培養和使用機制,造就一支懂經營、善管理的高級企業經營人才隊伍。
3、造就宏大的技能型人才隊伍。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建立與勞動就業市場緊密結合、靈活開放、自主發展的現代職業培訓教育體系。推廣應用職業技術標準,嚴格上崗制度,強化職業崗位技能培訓和考核評比,全面提高產業工人科技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
4、創造人才集聚和脫穎而出的環境氛圍。培育人才市場,建立人才市場配置機制和多元激勵機制。鼓勵創業、公平競爭、量才任用、褒獎精英等有利于人才生存和成長的社會觀念,營造引導人才集聚、鼓勵才華施展的社會氛圍。
(六)加強政府扶持引導,打造政策平臺
1、加強組織領導。把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納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建立強有力的決策指揮核心、精干的辦事機構和協調運轉的推進機制。
2、加強調研規劃。科學制定、動態完善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戰略規劃,圍繞重點領域和重大事項制定專項規劃、實施方案,提出指導意見。
3、加強政策扶持。認真貫徹國家和省的戰略意圖和部署,積極爭取支持,用足用好各項扶持政策。從我市實際出發,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地方政策及實施方法。
4、加強輿論引導。對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及其實施進行全方位跟蹤宣傳報道,形成吸引國內外人才、資本、技術加入我市老工業基地振興的社會輿論氛圍。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源在線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編輯:shadowhao
來源:中國 哈爾濱
編輯:shadowhao
來源:中國 哈爾濱
本文鏈接:哈爾濱市工業經濟發展規劃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7-10/20071013141255.html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7-10/20071013141255.html
文章標簽: 工業/制造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