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新型電子應用都要求電源管理系統有更高的性能。在信息技術和便攜式產品市場上,這一趨勢尤為明顯。直到最近,硅技術一直都是改進電源管理系統性能的最重要因素。然而,硅技術的進步現在受到封裝性能提高的限制。為了實現明顯的改進,必須提高功率半導體封裝技術。下面將對功率封裝技術改進的3種途徑進行討論。
提高芯片面積與占用面積之比
在PDA和移動電話等便攜式應用中,尺寸是關鍵因素,因此,芯片與占用面積之比是功率器件的最重要因素。在傳統的SMT封裝(如TSOP-6、SOT- 23、SMA、SMB和SMC)中,這一比例為20%左右。這意味著約80%的封裝面積被浪費掉了。無引線封裝將芯片/占用面積比提高到約40%,因為引線不延伸到封裝之外。球柵陣列(BGA)封裝進一步提高了這一比例,然而,用于方便漏極連接的銅漏極夾卻增大了器件占用面積。
International Rectifier公司的FlipFET通過一種專有技術把所有的觸點都安排到芯片的一側,從而解決了這一問題。芯片進行鈍化和形成凸點后完成互連。 FlipFET 以100%的比例使之成為便攜式應用的首選。 將封裝的電阻和熱阻減至最小在大電流應用中,如電壓調整模塊用的DC/DC變換器、筆記本電腦和電路板上安裝的電源系統,單個器件的電流承受能力是最重要的優值。將封裝的電阻和熱阻減至最小,對于提高單個器件能承受的電流來說至關重要。 SMT封裝,如SO-8,不能承受這些系統的電流要求,它們采用新一代處理器時每相的電流應大于25A。這一缺陷主要是封裝的結至外殼和結至PCB的熱阻過高以及無芯片封裝電阻(DFPR)過大造成的。 解決方法之一就是從器件頂部而不是通過PCB把熱量吸走。International Rectifier公司的DirectFET封裝就提供了這一能力。在DirectFET封裝中,芯片被包裹在一個銅質外殼中,以方便熱量從作為散熱器的器件頂部散發掉。這一設計消除了引線架和引線焊接,把DFPR降至只有0.1mW,占用面積與SO-8封裝的相當,而標準的SO-8封裝的DFPR為 1.5mW。結至外殼(頂部)的熱阻降到僅為 3℃/W。在使用導熱墊時,DirectFET封裝從封裝頂部散發的熱量比SO-8多50%。在大電流DC/DC 變換器中,DirectFET封裝可以更低的系統成本將電流密度提高兩倍,用一對MOSFET達到25A/相的電流水平。
將寄生電阻和電感減至最小第三個重要的考慮是器件的布局、封裝的寄生電阻和封裝電感。如果CPU電流消耗繼續上升,峰值電流可能會大大超過120A,而瞬態響應要求將超過數百 A/ms。在這些條件下,即使走線電感只有幾個nH,也會讓電壓降達到數百mV,使得效率降低,以及引起電源輸出指標超出CPU的電壓容限。 PCB元件間導線的電阻和電感只能通過采用共同封裝和集成來減小。將MOSFET和肖特基二極管共同封裝成為稱作FETKY的單個器件中是 International Rectifier公司的專利。FETKY器件封裝包括了一個控制MOSFET、同步MOSFET和肖特基二極管,以圖簡化單相降壓變換器。在這種電路中,肖特基二極管用于減小同步FET中反向恢復的電荷損耗。電流密度也得到了改善,因為現在1個封裝取代了3個器件。共同封裝的自然發展結果就是集成化,此時可以將MOSFET、二極管、IC和對電路布局來說至關重要的無源元件集成到單個器件上。
International Rectifier采用了iPOWIR技術的IP2001和1001就是這類器件的良好實例。IP2001封裝在11×11×3mm的BGA封裝中,它只需接上一個多相控制器、輸入和輸出電容以及輸出電感,就可以實現一個功能完備的大電流變換器。1個IP2001每相可以取代多達11個分立元件。集成化不僅使得占用面積減少了44%,而且與分立方案相比提高了10%的效率。
未來的發展
隨著便攜式電子產品電流密度和尺寸的提高,共同封裝及集成化在提高系統性能方面越來越變得必不可少。最成功的平臺將提供最低的每安培電流成本,同時保證用戶所需的外形規格。
編輯:ronvy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7-12/200712410484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