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發達地區關停污染企業,一面則是欠發達地區的招商引資團蜂擁而入,這是近來在浙江、江蘇等東部沿海省份的一個普遍現象。產業轉移隱藏著污染轉移,"發展接力"變成了"污染接力",令許多基層環保工作者和專家憂心仲仲。他們呼吁環境保護必須是全國一盤棋,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觀念應盡快落實到具體行動,否則整個國家將為此付出更為沉重的代價。
"我這邊剛整治,他那邊就過來招商了!"
鉛酸蓄電池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鉛煙、鉛塵和鉛廢水,屬于重污染行業。我國鉛酸蓄電池生產基地--浙江省長興縣在2004年大規模整治境內作坊化、工藝簡陋的鉛酸蓄電池企業,整治后,縣域范圍內的175家蓄電池生產企業只剩下50家。
然而,在整治過程中,江西、湖北、安徽、江蘇、山東、云南等地的縣市政府部門便聞風趕來,競相拋出誘人的優惠政策。"我這邊剛整治,他那邊就過來接收了!"當時分管工業的副縣長王慶忠說:"蓄電池市場需求量很大,一大批被長興關停的企業輾轉遷移到外地。"
對于反映強烈的電源廠污染問題,政府部門的態度究竟如何?從廣德縣環保、衛生等部門出具的信訪答復函上看到:"經檢查發現,該公司澆鑄車間地面沖洗水外溢到廠邊一個約100平方米的池塘,致使該池塘鉛指標超過《農田灌溉水質標準》的規定,另該公司污水池由于滲漏造成西側一個約400平方米的池塘PH值指標超過《農田灌溉水質標準》的規定,……關于稻谷含鉛超標問題,是否由該企業污染所致,尚待認定。"
"經濟發展有先后 ,環保門檻無高低!"
改革開放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大力發展了勞動密集型的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在地方經濟發展中一度出現"GDP掛帥",導致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甚至個別地方提出了"零地價、零稅收、不怕污染"的招商引資口號。顯然,這樣的發展質量不高,這些地區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社會成本、資源成本和環境成本。
"經濟發展有先后 ,環保門檻無高低!"武漢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伍新木認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成為關系我國國民經濟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我國東部地區在未來經濟發展中不能再走西方發達國家走過的老路,同樣,我國中西部地區也不能重復東部地區發展的老路。
有關專家還建議,在技術層面,政府可以通過嚴格的標準化管理遏制污染企業跨區域轉移,比如對有些產能過剩、工藝簡陋、作坊化生產普遍的行業應該建立一個統一的環保標準,全國所有地區一律禁止類似企業生產。
編輯:coco
來源:蓄電池/污染/環保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7-12/200712415113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