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公司中,元器件供應商的選擇60%由采購部門定,40%由研發部門定。”華強三洋電子公司研發經理譚軒文在《國際電子商情》最佳分銷商頒獎大會的“采購決策討論會”上表示。譚軒文解釋,由于工程師日常主要工作是研發,沒有時間研究供應商,而采購部門的員工則會更專注于對供應商的研究。“采購每個月都會推薦供應商給我們,我們從他們推薦的供應商中選擇方案。”
他的發言也得到了另一個采購經理的認同。深圳科路公司采購經理張繼光也表示:“我們公司的元器件供應商選擇也基本上是采購部門作主,但會考慮工程師的意見。”他進一步補充說道:“我們提供供應商名單給研發、同時研發也會向我們推薦一些供應商,我們是互動的,供應商名單每個月都會更新,這其中采購部門的決策權更大。”
張繼光接著續表示:“在選擇供應商時,對其物流的評估很重要。”他解釋,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消電子產品是小批量,多品種,這要求我們的供應商能做出快速響應。所以,有時我們對供應商的評估,物流比技術支持更重要。
來自兩家不同公司的兩個完全不同職位的代表,居然得出了這樣一致的結論!這令很多元器件供應商一慣認為的元器件采購決策由工程師說了算的看法需要重新思考了,也令人們對采購與研發博弈中,誰占主導地位有了新的認識。
其實,在《國際電子商情》前不久做的調查中也發現,采購部門在元器件的采購決策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是像FPGA這樣專用性與技術性都非常強的元器件,采購部門也有很大的話語權。一位大型通信企業的采購負責人表示:“由于兩家最大的FPGA廠商都有很多產品系列,如果讓研發工程師自己隨意選擇的話,會給物流采購帶來很多不便。所以我們會從兩家最大的FPGA廠商中選定一些產品型號,工程師只能從這些型號中選擇。”其實,當采購部門在規定這些型號時,也基本上決定了不同的FPGA廠商的供貨比例。“我們規定研發人員要選擇最適當的FPGA器件,比如能用100萬門的器件時,就不能用200萬門的產品。”他補充說。
調查顯示,雖然各個廠商的采購流程不同,但隨著中國制造商開始采用越來越正規的采購流程,采購部門的重要性突顯。一位讀者Winston Wen 指出:“一般來說,供應商的確定起碼要通過研發、采購、質量以及項目經理的共同簽字才能確定。它不是研發工程師一人選型就可以定多的,需要通過供貨質量評審(首件合格率,一次交貨合格率)、采購價格評審、 交貨及時性和服務評審以及元器件可靠性的試驗論證等程序。只有這樣,才能使企業利益最大化。”
更有一位采購經理用自身慘痛的教訓指出,在一次大的項目中,由于研發人員不聽采購部門的推薦,一意孤行使用了不合格的供應商,最后導致批量時供貨跟不上,丟了后面的大單,對公司造成很嚴重的后果。
針對這種情況,讀者Samencao一針見血地對這家公司的采購經理指出:“我想出現此問題的原因不外乎兩種:第一是你仍然再讓此類供貨商提供樣品,第二是他們直接提供樣品給研發部,或者說是研發人員指使你采購此家。如果是前者你個人就要注意了,我們不能總是被動,總是自己找自己的麻煩,那怕開始累些,都要找到配合我們的供貨商。如果是后者,你就應該提醒研發人員和反應此事給公司經理,讓他們知道并提出建立相關的流程。”
顯然,在電子產品壽命越來越短、設計周期越來越短、供貨及時性要求越來越嚴格的今天,不再是一個工程師就可決定供應商的時代了,它要求各部門的合作,這里,采購部門在供應商決策中起的作用將越來越大。“以前我們的設計周期長,可以留有較大的余量給采購部門來提供物流準備,但是,現在情況已變化,采購對供應商的研究和決策就變得非常重要。” 華強三洋研發經理譚軒文說道。
編輯:weiqi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7-6/20076188485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