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風電發展勢頭迅猛,預計2020年前全球風電累計裝機將以20%的增長率增長。歐洲風能協會和綠色和平組織進一步確認:屆時風電裝機可達到12.6億千瓦,風電電量達3.1萬億千瓦時,占2020年總發電量的12%。
這一驚人的數字,不僅吸引了國外設備制造商的眼球,也煽動起我國設備制造商投資的熱情。然而專家預言,風電建設尤其是制造業的發展并非坦途,風機制造商尚需規避技術風險。
緊緊追隨新能源
清潔可再生的新能源近年來受到普遍重視,而在各類新能源中,風力發電技術是相對成熟,且最具大規模商業開發條件、成本相對較低的一種,因而受關注的程度日益升溫。
資料表明,2006年全球新裝風電設備價值達230億美元,已經形成了一個很大的產業,行業規模的增大和快速發展吸引了更多的企業投入到風電設備制造行業。
據預測,到2010年和2020年,全球風電設備市場容量將分別達到320億美元和1200億美元。
近十年來,中國大型風機制造業基本從零起步,目前已經掌握了750千瓦機組整機和零部件的設計制造技術,并實現了批量生產,目前國產MW級變速恒頻機組正在研制并有部分機組投入運行,兆瓦級葉片、齒輪箱和發電機也相繼完成研制并投入小批量生產。
自2004年以來眾多實力雄厚的企業介入風電設備制造領域,可望在近期極大推動MW級先進機組的本地化生產供應能力和國產化水平。但總的來看,整機總體設計和關鍵零部件設計制造技術仍是制約中國風機制造業發展的最大瓶頸。
目前,國際上主流陸上風機容量已經達到3MW,海上風電場自2002年起就投入運營。而我國風機技術與國際水平相比尚有較大差距,目前正在裝配中的主流陸上風機容量為1.5MW,首個海上風電場不久前剛剛完成招標。
國產化之路不平坦
截至2006年底,在我國已有裝機中,兆瓦級以下風機占絕大多數,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金風科技的600kW和750kW設備。該公司最初引進德國Jacobs公司技術,具備了600kW和750kW風機的生產能力。憑借對該項技術的掌握,經歷艱苦創業階段后迅速崛起。然而,很多企業并沒有獲得核心技術。
事實上,我國風電設備國產化之路并不平坦。早些時候,原國家計委實施"乘風計劃"扶持的兩個合資公司并未達到預期目的;國家科委863項目支持的"兆瓦級風電機組研制"課題,5個承擔企業中3個實力最強的先后退出。因此,總體而言,受風電設備產業人才匱乏的影響,使我國風電產業缺乏足夠的自主研發實力。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國產風電設備技術不斷提升。目前,很多企業掌握了750千瓦以下機組設計制造技術并實現了批量生產。隨著大批企業介入風機制造領域,國外風機制造商紛紛進入國內設廠,MW級風電機組的研制生產也在加速。
尚需規避技術風險
目前,已有多家企業通過直接引進兆瓦級以上風電機組技術,具備了一定的技術條件參與市場競爭。然而也有多家傳統設備制造商引進外方兆瓦級以上風機技術,但在沒有整機制造基礎的情況下強勢進入風機制造市場。
調查結果表明,由于缺乏技術與經驗,這些新進入的設備制造商們的風機試運營并不是非常順利,其穩定性還有待觀察。另外,對于從上游零部件制造進入整機制造的廠商,其技術實力和順利獲得訂單的能力也難以預期。
進入2006年,我國第四期風電特許權項目要求中標聯合體必須包含一家風電設備制造商,且國產化率必須達到70%。受此政策影響,國際風電產業巨頭紛紛在中國設立總裝廠、配件工廠或是研發中心。
隨著未來國內廠商對外方技術的吸收,以及風機制造經驗的增加、相關政策的實施、行業標準的制定,可以預期,我國風電產業大環境將得到較大改善,技術研發實力將得到提高,進一步縮小與國際先進技術水平的差距。
值得關注的是,國內制造商雖面臨巨大的潛在產能,但也面臨著很大的技術風險。風力發電機組設備看起來很簡單,實際技術很復雜,質量要求標準很高。
主要難度是機組在野外應可靠運行20年,要經受住各種極端惡劣天氣和非常復雜的風力交變載荷,沒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積累,產品質量是很難保證的。
資料表明,美國波音公司、西屋公司,以及我國的直升機研究所和火箭研究院等知名公司,在涉足風電機組開發時都遇到很大困難,就是對風電的技術難度估計不足。
對風電技術的引進,同樣面臨較大技術轉化的風險。其主要風險來自于齒輪箱、風機等關鍵部件的國產化制造水平,以及引進機型的設計成熟度水平。此外,由于相關技術人員嚴重短缺,引進技術快速形成產能后的售后維護問題也日益凸顯,形勢也相當嚴峻。
業內人士不會忘記,國外Micon公司曾發生過在全世界幾千臺齒輪箱因質量問題被迫更換,卻因人員短缺而導致公司破產的事件。我國也存在因技術問題導致進口Nedwind公司50多臺機組,在新疆達坂城安裝后至今不能發電的事例。
風電制造業正在異軍突起,其目的是淘金該領域能得到豐厚的經濟回報。然而現實的狀況提請設備制造商注意的是,涉足該領域絕對不能盲目跟進,要理性行事。那些由于技術質量欠佳,導致公司破產的慘痛教訓,或許應成為企業在進行決策時的清醒劑。
編輯:Ronvy
來源:中國工業報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7-6/2007699552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