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英國皇家學會提議,中英太陽能高層研討會日前在京召開。研討會由中科院國際合作局與高技術發展局主辦,中科院電工研究所承辦,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靜海、英國皇家學會副主席LornaCasselton以及中英雙方30多位科學家出席會議。
2006年我國太陽能電池的生產能力達到了380MW,產量位居世界第三。2007年,我國硅材料的生產能力達到100噸,太陽能電池的生產能力達到了800MW~1000MW。
“未來2~3年,中國太陽能電池的生產能力有可能取代歐洲和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生產國。”中科院電工研究所研究員王文靜說。他同時也表示:“但我國太陽能電池的市場規模并不大,現在我國太陽能電池的應用需求僅為10MW~20MW,太陽能電池造價高是最重要的限制因素。而我國尚未給予太陽能發電以優惠補貼政策。”
該所另一位研究員許洪華也表示:“價格和效率仍是限制太陽能發展的最主要因素,但太陽能仍是唯一可以為全人類利用的可再生能源,這也是全球科學家趨之若鶩的主要原因。”
王文靜表示:“目前,已經大規模產業化的太陽能電池主要為晶體硅太陽能電池,而這種電池造價昂貴。隨著低成本的需求擴大,薄膜太陽能電池逐漸浮出水面,這種電池造價較低,僅為晶體硅電池的1/3~1/2,但是由于技術限制,這種電池的效率目前不是很高。在本次論壇上,中英專家討論的課題之一就是如何提高這種電池的效率。一旦實現這一目標,太陽能電池的造價將大大降低。”
雙方就21世紀全球面臨的兩大難題——能源危機和環境問題達成共識:發展太陽能已成為當務之急。王文靜說:“今年南方的特大雪災使集中供電的電網一度出現問題,這也使電力能源安全成為主要議題,分布式供電研究也提上議程。而太陽能供電正是分布式供電的一種選擇。”
會議主席團也表示:為期兩天的論壇旨在為中英專家提供一個高層平臺,了解和交流中英兩國在太陽能利用方面的科技發展政策、關鍵技術、促進太陽能發展的相關措施、存在問題以及未來的科技路線圖,充分發揮中國科學院相關研究所在太陽能研究領域內的綜合優勢,循序漸進地奠定與英國開展實質性合作的基礎。
編輯:coco
來源:科學網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8-3/2008381162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