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成立,可以有效地將IC產業鏈向上游和下游延伸,有效地規劃、整合和推進完整產業鏈的建設。向上游的延伸將有效地提升IC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向下游的延伸將極大地促進IC產業的自主良性發展。
黨的十七大確定了信息化、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和國際化“五化并舉”的發展戰略,充分體現了信息化和工業化對于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重要作用。隨著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成立,中央政府對包括電子信息產業在內的工業管理布局已經到位,對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大思路逐漸清晰。下一步,伴隨著工業和信息化部各個司局“三定方案”的出臺和落實,相信對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戰略布局將進一步明確,有利于打造完整的集成電路產業鏈。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必將迎來一個全新的快速發展時期。
有助進一步提升IC業地位
集成電路作為電子信息產業的基礎已是黨和各級政府的共識。在過去的10年中,集成電路得到了極大的發展。2007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全行業又獲得了超過20%的增長,總產值超過1200億元,在全球集成電路產業中一枝獨秀,市場份額繼續提升。這既得益于中國集成電路企業的奮力拼搏,更得益于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所營造的龐大市場需求。據國家相關部門的權威統計,2007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實現銷售收入5.6萬億元,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進一步提升。由此衍生的集成電路市場需求非常旺盛,導致2007年中國進口的集成電路芯片價值總額超過1200億美元。這兩個1200億說明了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面臨的巨大挑戰和機遇。
盡管對于集成電路是電子信息產業的基礎這一點已經沒有疑問,但是在如何夯實這個基礎,讓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快速發展、滿足電子信息產業不斷擴大的需求上,我們更多是從電子信息產業自身來考慮,而缺少從全國工業發展的角度來思考、來布局。這一方面是我國產業所處的發展階段決定的;另外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認,部門的條塊劃分,導致主管部門只能從自身有限的責權來規劃集成電路產業。因此,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中暴露的種種矛盾,也只能從有限的空間來克服,缺少整體的發展戰略。例如,對于集成電路發展至關重要的裝備制造業的進步就沒有能夠跟上國際發展步伐,在集成電路走向超深亞微米技術的時候,裝備的軟肋和制約日漸凸顯。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將有力地克服上述戰略層面的缺位,使政府能夠從整體工業布局上考慮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
集成電路不僅是電子信息產業的基礎,也是現代工業的基礎,在數控機床、航空航天、交通物流、精準農業等幾乎所有行業,信息化都是促進傳統工業改造的利器,集成電路也因此成為不可或缺的基礎元器件。工業與信息化部的成立將有力地提升集成電路在整個工業中的基礎地位。通過“兩化”融合,使得集成電路產業的基礎地位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加強。通過統一規劃和出臺相應的產業政策,促進集成電路在工業部門的普及和應用,進而促進整個工業的信息化,促進我國工業的技術轉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核心競爭力的增強。
有助打造完整IC產業鏈
集成電路的產業鏈很長,從單晶硅的提煉到精細化學品的制備,從裝備制造到自動化生產線的建立,從電子系統設計到芯片生產、電子整機制造,幾乎涉及原材料、化工、精密制造、自動控制等所有的工業領域。這意味著,我們不能簡單地從電子信息產業的角度來看待集成電路產業鏈。
一方面,我們必須將集成電路產業鏈向上游延伸,綜合考慮原材料制備、精細化工和機械制造等領域的布局和發展;另一方面,我們更要考慮將集成電路產業鏈向下游延伸,通盤考慮集成電路的市場和應用,解決集成電路“用”的問題。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面臨兩大難題。從集成電路產業的角度來看,如何解決“用”的問題是我們揮之不去的心病。在我國集成電路1200億元的產值中,大量產品被出口到國外。集成電路企業談得最多的問題是市場,“用”的問題沒有解決。而從電子整機產業的角度,集成電路用戶又苦于沒有合適的集成電路產品,不得不花大量外匯進口集成電路芯片。這說明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處在非常尷尬的境地,其原因就是在產業鏈的規劃中,“用”的問題沒有能夠得到根本解決。
當前,全球集成電路產業處在重新布局的重要關頭,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鏈的規劃一方面應該考慮全球化的大趨勢,充分利用國際資源;另一方面也應充分利用全球半導體產業向中國內地轉移的大好時機,將產業的上下游補齊,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開放的、全球化的產業鏈布局。
關鍵是組織協調
不可否認的是,原來分屬不同部門的產業規劃、發展策略和具體措施多多少少有著不同,我們也不能簡單地寄希望于工業與信息化部成立了,這些問題就在一夕之間得到徹底解決。形成面向整個工業發展的、統一的、可操作的新戰略需要時間,需要不斷努力,也需要耐心。
首先,應該建立強有力的組織管理機構,打破原有的工業管理布局,形成跨行業的協調機制,讓信息化滲透到各個工業領域,強化信息化在促進傳統工業改造、實現現代工業的重要作用。其次,要從整個工業發展的高度來審視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制定全新管理架構下的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戰略,在以往產業發展規劃的基礎上,補足上游即裝備和材料等領域的內容和下游特別是“用”的內容這兩個部分。第三,應從產學研用的角度,切實做好產業鏈的建設。在國際化的大背景下,建立分層次的、有重點的和開放的攻關計劃,在產業鏈的重點布局、發展控制等方面,實現“端到端”的全程部署。最后,應特別重視“用”的問題,將關注的領域從電子信息領域擴展到其他工業領域,促進這些領域的信息化工作從規劃開始就能夠對集成電路提出具體要求,便于集成電路產業有的放矢地做好準備;在信息化的實施過程中不斷對集成電路產業進行評估、評價和反饋,形成良性發展模式,促進集成電路的不斷進步。
總之,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成立,為打破原來的部門界限,在更高層面上統籌規劃整個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也讓集成電路這個現代工業的基礎贏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好的發展環境,有利于集成電路產業健康快速地成長。應該可以預期,在政府機構調整完畢后,隨之而來的產業結構調整可以在更高的層面上進行,從而形成有序、和諧及可持續的發展,為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社會作出重要貢獻。
編輯:coco
來源:中國電子元件行業協會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8-5/2008549254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