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電領域,近期兩個事件引起了業內人士的高度關注,一是BP公司終止與金風科技的合作;二是日本株式會社原弘產宣布將所持湘電風能公司27%股權以8370萬元的價格轉讓給湘電集團。
業內人士認為,雖然這兩起事件皆可以看成是個案,但其中蘊含著風電投資領域的某些變化值得關注,外資是不是在新形勢下重新評估國內的風電發展環境,從而選擇放緩在華投資步伐?
“從表面上來看,BP公司和原弘產的退出都與國際金融危機有關,因金融危機導致外資公司資金緊張,戰略發生變化!比珖ど搪撔履茉瓷虝泵貢L李華林博士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兩個事件都可以看成是個案,但應該關注的是這些外資終止合作的潛在因素”。他認為,除了表面因素外,國內風電市場投資環境的惡化正促使外資重新評估他們的投資。
事實上,從原弘產退出湘電風能的案例中可以隱隱感覺這種問題的存在。原弘產在2006年3月份宣布與湘電風能合作,迄今已有兩年半左右的時間。從當時的報道來看,原弘產之所以愿意與湘電風能合作是看好中國的風電市場,而湘電風能則看中原弘產在風機制造技術方面的領先優勢。
據了解,原弘產是日本主要的風機供應商,擁有1.5MW、2MW、2.5MW直驅風機的先進制造技術,具有年產兆瓦級風機300臺套的生產能力,在歐洲、日本、臺灣地區都有運行業績,原弘產研發中心匯集了大批歐洲頂尖級風機研發團隊。
業內人士認為,在這幾年的發展中,原弘產給予湘電風能相當大的技術力量支持,原弘產風電研究領域的高級工程師頻繁前往湘電風能進行技術指導和交流,雖然湘電風能還與歐洲多家風能研究中心合作,但原弘產對湘電風能的重要性并非其他合作單位可比。
目前,湘電風能在手的兆瓦級訂單超過200臺,訂單合同金額超過30億元人民幣,按理說如此優異的發展態勢,原弘產沒有退出的理由。對于原弘產因金融危機導致資金緊張而不得不退出一說,有業內人士認為,對于一家以風機生產制造為主業的外資機構而言,區區8000多萬人民幣的投資根本不算什么,更何況湘電風能有如此大的訂單在手。
那么為何BP和原弘產都要退出呢?李華林博士認為可能和目前風電投資市場的環境有關。他認為,前幾年風電投資市場快速發展,外資大量進入,看好中國市場,但經過幾年的發展,大家發現一個問題,中國風電投資市場的市場化程度不是提高了,相反是降低了,特別是風電場建設方面,以前還有民營資本介入,現在完全是國有資本在做。而且這種做的模式很特別,比如華能與華銳合作,結成所謂戰略互助關系,這種關系具有排斥性,今后華能要建風電場,就用華銳生產的風機,形成間接的壟斷,結果是風機制造領域失去了競爭,沒有了競爭的市場,外資興趣肯定降低。
對于外資在風電領域的變化,興業證券分析師王海生也認為,BP公司的產業調整是一個明確信號,體現了國際投資人在油價下行和信貸危機的市場局勢下,對新能源的投資采取更加謹慎的態度。他預計未來3年國際風能市場可能出現投資放緩的趨勢,但他認為,國內風能市場,并未看到放緩的趨勢。
另外,還要關注一個問題,外資的退出會不會對國內眾多依賴外資技術的風電制造企業產生技術方面的影響。湘電風能人士認為,原弘產的退出不會在技術方面給該公司產生影響。不過,是不是有影響,還要等待時間檢驗,“檢驗在這么多年的合作中,我們是否已經學會了人家的核心技術”。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9-1/200911915322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