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在市場上賣10元錢一只的節能燈,北京市民今后只要憑自己的身份證,花一元錢就能領到。這項由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共同推出的“一元節能燈”推廣活動一經宣布,就受到人們的追捧。
早在去年4月,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就明確,中央財政將對城鄉居民使用節能燈給予50%的補貼。在此基礎上,北京迅即采取了更大的動作——在中央補貼50%的基礎上,市級財政跟進補貼30%,區級財政補貼10%。這樣,一盞標價10元的節能燈經過三級政府的補貼后,成為了“一元節能燈”。
環境經濟政策的成功,關鍵在于要會算大賬和小賬。在節能燈的推廣過程中,表面上政府補貼9元錢是虧本,但仔細一算卻不然,一盞10瓦的節能燈可以替代50瓦的普通白熾燈。據統計,去年北京市補貼推廣500萬只節能燈,中央、市、區三級財政補貼5000萬元左右,但這些燈每年可節電兩億度,節約電費約1.2億元,半年就基本收回補貼成本。而按1度電約等于0.37千克標準煤計算,更換500萬只節能燈,可節約標煤7.6億噸。形象地說,每年可減少30列火車、1500車皮的煤炭進京。可見,“一元節能燈”的背后實在大有學問。
過去,環保產品推廣難一直是個國際性難題,主要原因是價格瓶頸,環保產品要比同類的普通產品貴得多。節能燈的成功推廣告訴我們,只要通過財政補貼鏟除價格障礙,就能讓更多環保產品順利進入百姓家庭。在上海、廣州等地,政府出資為老百姓免費改造節水馬桶的政策也同樣取得了顯著成果,不少人在使用后體驗到節能產品的好處,還當了“回頭客”。
“一元節能燈”的熱銷帶給我們的啟示是多方面的:一是只要便宜實惠,百姓還是很鐘情環保產品的;二是推廣普及環保產品的過程中,政府須有擔當;三是環境政策的可操作性至關重要,既要考慮到有利于環保事業的推進,也要時刻把群眾利益放在首要位置。
作為政府,應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鼓勵綠色消費。比如,前段日子一些地方推出了向市民發放“消費券”或“旅游券”的措施,是否也可以嘗試向社會發放“綠色消費券”,從消費源頭拉動環保產品的市場需求呢?如果多一些這樣以人為本的環境經濟政策,綠色消費必將大行其道。■
來源:光明網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9-6/200961894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