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德國政府和歐盟委員會對中國產太陽能電池板進行反傾銷調查。德方表示,中國生產商沒有國家支持則不可能盈利。德國所謂的“支持”是指今年財政部出臺的相關對太陽能產業的扶持措施。
我國3月出臺的“太陽能屋頂計劃”(《關于加快推進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的實施意見》)此后,財政部在7月份再次出臺“金太陽工程”(《金太陽示范工程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該政策規定,對并網光伏發電項目,國家將原則上按光伏發電系統及其配套輸配電工程總投資的50%給予補助;其中偏遠無電地區的獨立光伏發電系統按總投資的70%給予補助;對于光伏發電關鍵技術產業化和基礎能力建設項目,主要通過貼息和補助的方式給予支持。
不過,有業內人士分析,德方對中國企業提出反傾銷調查,其理由十分牽強。因為德國是最早通過光伏發電支持政策的國家之一。
歐洲光伏工業協會副主席最近在無錫出席一個論壇時稱,“1991年開始我們大力發展風能,但是隨著固定電價政策2004年的改變和修訂這對于光伏發電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這個政策的審議和改變就好像一個啟動按鈕,啟動了全球的光伏發電市場,使得他成為全球的聚焦目標。”
根據德國太陽能龍頭企業Q-Cells日前發布的一份業績報告顯示,該公司上半年虧損了7億歐元。該公司準備裁員500人,留下的2100名員工全部轉為兼職工,處于半失業狀態。專家認為,德國的反傾銷主要還是自身的業績影響。
盡管中國的光伏企業表示將全力應訴,但是在光鮮外表下,光伏產業卻掩蓋不了一個尷尬的事實。在前不久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研究部署了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其中對抑制多晶硅、風機設備名列其中。
不過,在“綠色選擇”論壇上,國務院參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認為,目前新能源產業的問題,并不是整個的產業過剩,目前所謂的過剩,“是由于我們前兩年‘兩頭’在外造成的,市場在外,原料也在外。”
國家發改委能源所副所長、研究員李俊峰也認為,從另一個方面去理解,我們總的產能不是過剩,而是實際上市場過小。比方說光伏發電,去年產了250萬千瓦,多晶硅,晶體硅電池是200萬千瓦,但真正的國內市場消耗量只有2萬千瓦,我們只有1%的消費市場,99%的產品出口,我們不去開拓國內市場,那產能肯定是過剩的。<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11-7/201171216285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