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斯坦福大學用銅化合物組成的納米材料研發出了一種新的電池陰極,可反復充電4萬次。斯坦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崔毅稱:“由于該技術造價不高且耐用,它可以滿足電網大規模的儲能需求。”
崔毅表示:“這一研究為風能、太陽能因天氣原因而導致發電量驟降提供了解決方案。因為不能保證每天都是晴天,同時也無法保證每天都刮風,因此如果想要大規模發展風光電,間歇性是其主要障礙。如果我們能有一個高效、持久且可以反復使用的電池,那么我們就可以將風能、太陽能產生的多余電力儲存起來。同時,電池的造價不能太過昂貴,否則,無法實現商業化拓展。”
實現4萬次充放電
目前,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部分實現了這一想法,那就是采用銅化合物納米材料的新電極,在反復充電4萬次后,其電池容量依然可以保持83%。而傳統鋰離子電池的充放電次數為400次,隨后電容量就迅速下降。斯坦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生克林·威爾斯表示:“通過每天進行數次充放電實驗,我們預計這個電極的使用壽命能達到30年。”。
該研究的合著者、克林·威爾斯的導師崔毅表示:“電池能反復充電這么多次,性能絲毫沒有減弱,這真是一次突破。”
研究人員首先要采用普魯士藍(即亞鐵氰化鐵),隨后,他們用銅代替一半的鐵,用所產生的化合物制成結晶納米粒子,再把這些粒子涂到布狀碳基質上。然后,他們把這種電極沉浸在硝酸鉀電解質溶液中。克林·威爾斯表示:“由于鉀離子可以自由移動,因此電極的充放電周期非常快,這是非常重要的。”
據介紹,新電池的化學反應采用廉價材料。其原理與鋰離子相同,鈉或鉀離子在電極之間移動,進行充放電。崔毅稱:“要并網儲電,電池體積會很大,鈉和鉀很具吸引力,因為它們產量多且廉價。”
性能強于鋰離子電池
崔毅帶頭的研究小組還有不少研究是基于鋰離子,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很高,這就是說他們體積相對較小,更適合運用于便攜的電子產品,如筆記本電腦等。但是,如果談到電網的儲能問題,能量密度并不是那么重要。你可以有一個像房子那么大的電池, 它不需要便攜。另外,成本也是一大考慮。
鋰離子電池的一些組件造價昂貴,而且建造一個很大規模的鋰離子電池用于電網儲能,成本到底多大,目前并不清楚。威爾斯表示:“當時我們認為,如果想開發用于電網儲能的電池,我們就應該考慮鋰離子以外的原料。我們選用的材料,如鐵、銅以及氮都是非常便宜的。另外,我們使用水性電解液,而不是有機電解液,其成本又降低了一些。”
- 1
- 2
- 總2頁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6307.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