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中了解到,未來5年內屋頂太陽能裝機規模目標為300萬千瓦,到2020年規模可達2500萬千瓦,在目前30萬千瓦基礎上增長80多倍;業內認為,隨屋頂太陽能光伏電站大規模開建,薄膜太陽能元件有望迎來發展良機,未來10年規模或可達1000億元(人民幣,下同)以上。
適合屋頂電站使用
據統計至2010年底,我國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達50萬千瓦。其中應用多晶硅電池組件的電站占比95%,薄膜光伏電池僅占5%。在近兩次太陽能特許權招標中,薄膜光伏電池組件商中標比例偏低。薄膜光伏電池在光轉換效率等技術指標上的劣勢,使其在大陸應用的市場一直偏小。
中投顧問研究員李勝茂表示,這一現狀有望因為屋頂光伏電站大規模開建改變。
他表示,建設屋頂電站需要設備元件能更好地與建筑物結合,薄膜由于自身的柔性和可塑性能更好滿足這一需求。且屋頂電站一般單體規模小,且偏向使用者自發自用,對光電轉換效率要求沒有地面電站那么高。因此,薄膜光伏電池更適合在屋頂電站大面積推廣應用。
千億級市場啟動
李勝茂表示,目前來看,新能源分散式發電已漸成為未來政策鼓勵重點。因此,屋頂太陽能規模大幅擴容有望享受長期政策優惠。經測算,如果以每瓦5元的薄膜電池基礎成本測算,2500萬屋頂電站裝機規模有望帶動1000億到1300億元的薄膜電池市場崛起。這一數字比業界此前預期的800億元要高。
市場規模化啟動也有望帶動薄膜電池度電成本的快速降低。中證證券研究中心研究員季巍認為,薄膜光伏電池發電的成本理論極限在每度0.6元,多晶硅電池發電成本極限每度0.9元。一旦太陽能屋頂計畫在十二五期間大規模啟動,將使薄膜電池廠家投入更多研發改善生產工藝,進而形成超過多晶硅電池的電價競爭力。
廠商準備搶食大餅
目前,眾多廠商已經看準市場趨勢,在發展薄膜太陽能技術上躍躍欲試。綜合各券商分析報告,工業電池龍頭企業風帆股份此前募資1億元投建的5MW非晶矽薄膜電池項目已逐步達產,未來產能有望達7MW。
綜藝股份也稱,公司與韓國合資生產薄膜電池轉換率有望由6%提高至10%以上。此外,金晶科技和南玻A依靠自身技術優勢開始廣泛涉足薄膜電池的白玻璃材料,東材科技聚酯薄膜已投入量產,有望填補國產太陽能級薄膜市場空白。<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6468.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