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電動汽車是提高汽車產業競爭力保障能源安全和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途徑。未來五年將是電動汽車研發與產業化的戰略機遇期。“十二五”期間,國家科技計劃將加大力度,持續支持電動汽車科技創新,把科技創新引領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相結合,組織實施電動汽車科技發展專項規劃。現將規劃摘要刊登。

一、形勢與需求
(一)發展形勢
從國際發展趨勢看,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與突破,面對金融危機油價振蕩和日益嚴峻的節能減排壓力,2008年以來,以美國日本歐盟為代表的國家和地區相繼發布實施了新的電動汽車發展戰略,進一步明確了產業發展方向,明顯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
從技術層面看,混合動力汽車技術逐步成熟,已進入產品市場競爭期,率先實現產業化,正成為汽車市場銷售新的增長點。純電動汽車電池技術進步加速,整車產品更加接近消費者需求;世界主要汽車制造商加快了純電動汽車量產步伐;插電式混合動力作為一種具有純電動和混合動力雙重特征的電動汽車技術成為全球新的研發熱點;以電池租賃為代表的純電動汽車商業模式創新取得進展。燃料電池及燃料電池汽車技術近年來取得突破性進展,國際上各大汽車集團持續投入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研發,燃料電池汽車整車成本顯著下降,性能指標已接近商業化水平。
經多年探索實踐,國際汽車產業界達成了電動汽車產業化戰略共識:在技術路線上,近期(2010-2015),在依靠傳統內燃機汽車技術改進和推進車輛小型化實現降低排放的同時,為滿足更為嚴格的節能減排法規目標要求,應盡快推進混合動力技術的應用,并發展小型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電動車;中期(2015-2020),在混合動力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的基礎上,增加汽車動力系統電氣化程度,加大小型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推廣力度;在2020年之后,純電驅動技術將逐步占據主導地位,通過發展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實現大幅度降低排放。在車型應用方面,純電動混合動力和燃料電池三種類型的電動汽車技術各自具有最優的適用車型。對短途出行需求,可采用小型純電動汽車;對長途出行需求,主要采用混合動力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或者燃料電池汽車。
我國高度重視電動汽車技術的發展。經過兩個五年計劃的科技攻關以及奧運會世博會“十城千輛”等示范工程的實施,我國電動汽車從無到有,在關鍵零部件整車集成技術以及技術標準測試技術示范運行等方面都取得重大進展,初步建立了電動汽車技術體系,已申請專利3000余項,頒布電動汽車國家和行業標準56項,建成30多個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平臺。
當前,我國電動汽車發展已進入關鍵時期,既面臨重大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我國電動汽車發展中還存在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例如核心技術還不具競爭優勢,企業投入不足,政府的協調統籌潛力還沒有充分發揮等。總體看,我國電動汽車研發起步不晚,發展不慢,但由于傳統汽車及相關產業基礎相對薄弱投入不足,差距仍在,中高端技術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因此,必須加大攻堅力度,推動我國汽車工業向創新驅動轉型,搶占技術制高點,培育新能源汽車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產業變革,確保我國汽車行業可持續發展。
(二)國家重大需求
1.產業升級的需求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和消費國,面臨著節能減排的嚴峻挑戰。我國繼2006年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汽車生產國之后,在2009年又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大汽車生產和消費國。2010年2011年產銷汽車均超過1800萬輛。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道路交通消耗的燃料量也將持續上升,導致石油消費進入快速增長期,石油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為了使我國2020年乘用車燃油經濟性達到國際同期水平,平均油耗應降至5升/百公里以內,采用混合動力為代表的重大汽車節能技術勢在必行。同時,以混合動力技術為龍頭,可以帶動傳統汽車節能減排技術的綜合集成與全面進步。
2.技術轉型的需求從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看,發展電動汽車是我國汽車工業技術轉型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歷史機遇。從車用能源角度看,電可以作為我國車用主體替代能源之一。預計到2020年和2030年我國汽車中乘用車保有量將會達到1.5億輛和2.5億輛的規模,這些車輛全部使用電力驅動情況下所使用總電量分別為電網總發電量的6%和7%。電動汽車大規模應用后,可在電網負荷低谷時段常規充電,對電網起到“填谷”作用,提高發電設備的綜合利用率,起到節能減排的效果。<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源在線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