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期世界經濟的持續低迷及歐債危機蔓延,許多傳統需求大國大幅削減新能源補貼,并對我國新能源產品實行制裁,貿易摩擦不斷升級。同時,我國碳減排壓力日趨加大,新能源產品產能過剩風險日益上升,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加快開發國內市場,國內新能源產業將面臨嚴重危機,減排任務也將難以完成。
第一,擴大新能源國內市場是能源結構轉型的需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消費也快速增長,總量不斷擴大,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使得碳排放居高不下,環境污染日益嚴重,資源約束日趨增強,能源安全風險凸顯,傳統的能源消費模式亟待轉型。目前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已占全球的18%,而且增速較快,2010年全球能源消費的增速為2%,而中國“十一五”期間的年均增速達5.9%。在“金磚五國”中,中國的能源消費和碳排放均高居榜首,其中能源消費量是排名第二的印度的3倍多,二氧化碳排放則是印度的4倍多。
包括風電、核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在內的新能源,具有綠色、低碳、無污染、可再生的特性。大規模開發利用新能源,提升新能源比重,可有效彌補傳統能源消費模式的缺陷,促進能源結構轉型,實現經濟的低碳和可持續發展。為此,中央提出了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和碳減排“兩個目標”。從目前我國新能源發展狀況看,與中央提出的目標差距巨大,亟須加速開發新能源國內市場,才能實現中央對能源結構轉型的要求。截至2010年,我國累計光伏裝機量800MW,占總裝機容量的比重只有0.08%,幾乎不值一提。風電和核電裝機比重稍高,但國內市場開發程度也非常有限,截至2010年底,我國核電裝機容量為1082.4萬千瓦,風電并網運行容量為2957.55萬千瓦,分別占總裝機容量的1.12%和3.06%,裝機比重遠遠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
第二,擴大新能源國內市場是保障產業安全的需要。新能源產業過高的外向度,不利于保障產業安全,國際市場稍有風吹草動,都對國內相關產業產生較大沖擊。從目前情況看,未來國際市場需求前景不容樂觀,企業擴大海外市場難度越來越大。
傳統需求大國經濟狀況不佳,市場急速萎縮。我國光伏產業的主要出口市場在歐洲,由于歐債危機不斷惡化,許多國家政府對新能源的財政支持力度不斷減弱,給這個尚需政府大力扶持的新興產業帶來很大困難。德國2011年1-5月份光伏裝機量比上年同期下滑37.4%,歐洲光伏組件需求急劇降低,價格跌幅超過50%。
全球經濟低迷導致貿易保護主義升級。今年5月17日,美國商務部裁定對進口中國光伏電池及組件征收31.14%-249.96%不等的臨時反傾銷稅;意大利通過補貼鼓勵采購歐盟國家生產的光伏產品;印度和加拿大安大略省也規定光伏項目必須采購一定比例的當地產品。
國內企業可能向外轉移產能。如果我國應對美國的貿易訴訟不力,來自美國的訂單將會有較大的稅率風險,對美光伏產品出口可能會萎縮,如果歐盟跟進,情況更甚。在這種情況下,國內光伏產業將向東南亞等地區轉移,以規避貿易風險。
第三,擴大新能源國內市場是解決產能過剩的需要。2006年至今,在國家政策和市場熱情的雙重刺激下,我國新能源產業投資一直居高不下,部分產品已經出現產能過剩苗頭。據不完全統計,全國156家電池組件企業2011年的太陽能電池產能已超過35GW,預計2012年產能在40GW以上,產量將超過24GW。2011年全球光伏裝機量僅21GW,據歐洲光伏工業協會預測,受歐美債務危機和歐洲光伏補貼持續下調影響,預計2012年全球光伏市場增速放緩,全年裝機量約24GW。當前我國的產能已可滿足全球未來2-3年光伏市場需求,需求增長速度遠不能跟上產能擴張的步伐。
截至2011年底,全國多晶硅產能已超過22萬噸/年,而2012年世界預計需求不到10萬噸。十二五期間,我國地方政府規劃建設千億光伏產業園區就達到20個,規劃產值達到2萬億元,而據EPIA預計,2015年全球光伏裝機約為45GW,按8元/瓦計,全球市場安裝需求也僅為3600億元。目前國內年均新增風電裝機大約1500萬千瓦左右,但產能已經超過3500萬千瓦。在國內新能源設備供過于求、外需萎靡不振的形勢下,加速啟動國內市場已成為新能源行業解決產能過剩問題的良策。<
http:www.mangadaku.com/news/30374.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