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焦頭爛額”來形容10月份以前的中國光伏產業一點也不過分;用“喜出望外”來形容10月份以后的中國光伏產業再恰當也不過。 美國“雙反”和歐洲反傾銷接踵而至向中國光伏行業襲來,身處寒冬的中國光伏產業正在尋求應對之策,9月底中國各大光伏企業分別收到了《關于申報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范區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這在行業內被看做在國家層面上開始扶持身陷寒冬的中國光伏產業,而光伏分布式發電首當其沖。
政策紅利出臺
據記者了解,《通知》由國家能源局于9月14日擬定,稱將出爐一個“一期為15GW總裝機容量的分布式發電規劃”。
“分布式發電可以解決光伏發電并網難的問題,既解決微網的用電,又可以繞開電網的限制。”光伏分析機構弘亞世代副總裁劉文平告訴記者,分布式光伏發電在國內市場發展的空間十分巨大。
而此次下發《通知》的最大亮點在于“第一期”和“15GW”。
據了解,今年9月12日,國家能源局就印發過《太陽能發電“十二五”規劃》(下稱《規劃》),提出發展目標是到2015年,中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1GW以上;其中,光伏分布式發電占據10GW。
隨著中國光伏產業在美國、歐洲受到“不公正待遇”不斷加深,中國一些光伏巨頭面臨著破產威脅。距9月12日僅僅過去兩日,國家能源局下發的《通知》中,就把光伏分布式發電裝機容量提升到15GW,較之《規劃》加碼50%。此為《通知》亮點之一,“15GW”。
據估算,如果按照分布式光伏系統每千瓦1.5萬元測算,總投資需求約2250億元。英利、阿特斯、晶澳、晶科等光伏企業或將因此受益。 業內人士認為,多個政策的連續出臺,顯示15GW的分布式發電裝機將會在“十二五”期間完成,有第一期,就會有第二期,所以并不排除“十二五”期間光伏分布式發電再有增加的可能。此為《通知》亮點之二,“第一期”。
此外,國家能源局也鼓勵各省(區、市)利用自有財政資金,在國家補貼政策基礎上,以適當方式支持分布式光伏發電示范區的建設。
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蕭函認為,國家對企業的扶助向來是以達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為主。此次政府不僅提供經濟支持,還牽頭光伏產業進行市場轉換,說明光伏產業正日臻成熟,在我國所有產業中占據著重要地位。
切勿因“救市心切”不計后果
如此密集的政策利好出臺,與近期國際市場上中國光伏產品的境遇不無關系。如果中國政府不“大手筆”救市,后果將十分嚴重。
以歐盟委員會9月6日對原產于中國的晶體硅光伏產品正式發起反傾銷立案調查為例。據統計,2011年中國對歐洲光伏產品出口高達204億美元,直接從業人口超過50萬人,帶動間接就業人口超過100萬人。一旦歐洲對中國光伏產業反傾銷調查成功,將直接威脅我國光伏產業的就業人數,對社會穩定造成一定影響。<
來源:互聯網
http:www.mangadaku.com/news/34346.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