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期光伏產業扶持政策的相繼出臺,多家光伏企業開始有所動作,漢能控股、晶科能源等光伏巨頭先后公布了自己投資電站的計劃。
“組件價格下跌,卻增加了電站開發者的收益。”國海證券分析師張曉霞表示,因電站審批和并網存在壁壘,盈利能力較強,國內部分地區運營光伏電站的內部收益率達10%-15%,電站運營仍然是光伏產業盈利能力較好的環節。
進軍下游電站
國內市場產能過剩、國外面臨歐美、印度等國的輪番雙反,處于“寒冬”之中的光伏企業不得不使出各路招數“求生”。
11月底,漢能控股宣布,其薄膜太陽能組件年產能達到3GW,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薄膜太陽能生產企業;緊接著,中利科技積極推進的增發方案修改后于12月4日通過股東大會審議,該方案計劃募資10億元投資光伏電站;12月7日,晶科能源宣布與國開行簽署融資總量為10億美元的戰略合作協議,用于晶科能源在海外光伏電站的建設、并購、EPC及工程承包等金融合作……
記者注意到,這些光伏巨頭的動作指向一致:投資下游光伏電站建設。
“在薄膜電池領域,漢能最終的產品是發電站。作為太陽能電站系統集成商,漢能主要業務是出售電站,而不僅僅是出售組件。漢能也會根據項目實際情況,選擇持有部分電站。”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坦言。
事實上,A股不少組件企業都將目光投向拓展下游產業——大舉進軍國內光伏電站建設與營運。據統計,自今年3月以來,A股中包括拓日新能、超日太陽、向日葵、中環股份、中利科技等多家光伏組件企業宣布進軍國內光伏電站領域。此外,航天機電、盾安環境等上市公司也均披露了自己投資太陽能光伏電站的意向。
“蛋糕”能賣出去嗎?
“光伏下游市場其實是被迫打開的。有不少組件生產企業進入下游電站領域,就是為了消化庫存。面粉賣不出去就做成蛋糕再賣,總比放在庫房里強。”常州一家光伏企業副總經理告訴記者。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由于產能過剩,光伏組件生產的利潤率會越來越薄,未來光伏產業的利潤將逐漸向兩頭轉移,即上游技術研發和下游電站投資。
“光伏電站運行,因電站審批和并網存在壁壘,盈利能力較強。”張曉霞表示,近一年來光伏電站BT經營模式應運而生,企業從“申請批文-建設電站-并網-轉賣移交”短短數月時間內,收回投資并獲得8%-10%的凈利潤率。
另一位光伏行業分析師告訴記者,光伏企業投資電站目前仍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并網困難、補貼政策變化、有無下家愿意接手等。作為光伏電站投資商,李河君認為國內電站建設的商業模式值得信任,因為電力的購買者是電網公司,其信譽有保障。
融資門檻難跨
“開發-轉售”的模式看似不錯,但投資電站動輒數億元的資金需求也成為眾多光伏企業的一大“心病”。
“太陽能電站融資相對要容易很多。”李河君表示,“因為電站的業務模式非常清晰,發電以后現金流都是非常穩定的,可以比較容易測算出能掙多少錢。銀行愿意給太陽能電站貸款。”不過,中游的組件生產項目融資確實比較難。
國開行江蘇分行一位負責人向記者透露,目前國開行對光伏下游的優質企業比較支持,國內項目積極提供貸款,國外的項目在防范風險的前提下提供貸款。
上述行業分析師也向記者證實,光伏企業若以組件生產線融資確實很難被市場認可,不過,光伏電站相對容易一些。 <
來源:互聯網
http:www.mangadaku.com/news/37979.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