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崇泉就歐盟對華光伏產品發起“雙反”調查一事答問時表示,此次雙反調查案,涉案金額和影響都是前所未有的。據初步測算,光伏電池產品涉及中國企業200多億美元的出口,占2012年歐盟對華貿易救濟調查案件涉案金額的70%以上。
江蘇省贛榆縣經濟開發區一家能源公司的工人在搬運出口歐洲的太陽能光伏產品。
如此巨額的“雙反”案件,事出何因?影響幾何?
是誰挑起事端?
2013年3月5日,歐盟發布公告稱,將自6日起對產自中國的光伏產品實施進口登記,這意味著建立了對進口中國光伏產品補繳懲罰性關稅的追溯期,可能引發歐洲光伏進口商恐慌性拒絕中國光伏產品。此外公告中還說,歐委會的調查小組已經初步證明,中國光伏產品對歐盟市場實施了傾銷與補貼。
此次事件肇始于2012年7月,以德國企業SolarWorld為主導的25家歐盟光伏企業向歐盟委員會提出申請,要求歐盟委員會對進口自中國的光伏產品進行反壟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
兩個月之后的9月6日,歐盟委員會宣布,將對進口自中國的光伏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4個月之后的11月8日,歐盟委員會宣布發起反補貼調查。至此,在歐盟市場內,反傾銷與反補貼的“雙反”齊下,中國光伏企業遭到前所未有的阻擊。
細心者可能會發現,此次在歐盟市場內帶頭向中國光伏企業“挑事”的SolarWorld,正是兩年半前在美國市場向中國發難的同一家德國光伏企業。2011年10月,正是以其為首的7家企業,聯合向美國政府遞交了對中國出口美國的光伏產品的“雙反”調查申請。
此后的2012年5月,美國決定對中國輸美光伏電池加征超過30%的懲罰性關稅,本來具有20%—30%成本優勢的中國企業備受打擊,當年6月份對美出口同比猛跌近60%。SolarWorld無疑在此次事件中嘗到了甜頭,2012年7月,它隨即聯合25家歐盟光伏企業,在歐盟市場發起了對中國光伏企業的“雙反”調查申請。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與美國“雙反”相比,歐盟此次的調查涉案面更廣,涉案金額更大。根據調查程序,歐委會將在今年6月5日前后公布對傾銷案的初裁,在8月7日前后公布對補貼案的初裁,并在今年12月5日至7日公布對這兩起案件的最終裁決。業內人士表示,裁決結果如何,目前難以定論,這需要看中歐官方和企業界的磋商進程。
誰將從中獲利?
有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光伏企業的總出貨量中,美國市場約占15%,歐盟市場約占75%。歐盟市場對于中國光伏企業有多重要,不言而喻。
然而,歐洲的同行肯定不會這么考慮。中國制造所具有的競爭優勢,已經使中國光伏產品占領了60%以上的歐洲市場,一些歐洲企業競爭不過,開始把責任推到中國企業身上。其實早在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全球光伏市場增長放緩,個別企業就曾向歐盟提出開展貿易壁壘調查,但歐盟委員會沒有理會。2010年,由于市場行情看好,企業經營狀況都不錯,因此也相安無事。
但到2011年,產業情況發生變化,僅SolarWorld在2011年虧損額就達到2.99億歐元。與此同時,隨著歐洲債務危機加深,德國、西班牙、意大利等國不得不出臺一系列削減光伏行業補貼的法案。一些在產業鏈上和中國同質競爭的歐洲企業開始故伎重演,先在美國發起“雙反”調查申請,獲得成功后又轉戰歐洲。
事實上,如果從整個光伏產業鏈來看,中歐雙方企業更多的是上下游關系。崇泉表示,中國產業的優勢在電池組件及電池板生產環節,但企業生產所需的原材料、設備及生產技術大部分從歐盟等國進口。中國累計從海外進口的光伏產品生產設備近400億元人民幣,其中相當部分來自歐盟。
與此同時,貿易摩擦也會使歐洲失去大量就業崗位。一家瑞士獨立研究機構近日發布報告:如果歐盟對中國的光伏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將使歐盟失去24.2萬個就業崗位,其中德國受沖擊最大,三年內可能失去約8.5萬個就業崗位。而歐盟光伏生產商可能新增的就業數量最多不會超過光伏產業鏈所失去就業機會的20%。
崇泉說,該案同樣涉及中國光伏產業的大量就業,初步統計將影響超過40萬的就業人口。“像這樣一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產品,一旦發生貿易摩擦一定是株連各方的。”
事態如何發展?
就在不久前,中國最大的光伏企業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宣布破產重組。
- 1
- 2
- 總2頁
http:www.mangadaku.com/news/42613.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