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作為最有前景的新興太陽能產業,被看作是完成節能降耗指標的"排頭兵"。今年兩會期間,與"十一五" 節能環保目標相關的太陽能電池產業受到關注。全國工商聯提交的一份提案指出,國內太陽能電池的生產廠家和生產規模快速增長,但大多數產品都用來出口,國內市場規模相對有限,應進一步制定發展國內太陽能電池產業的政策,鼓勵國內市場的應用,喚醒國內市場的巨大潛力。
小巧的太陽能電池,能利用陽光產生兩倍電能,被認為是解決能源與環境兩大問題的一個最佳選擇。不少國家已將發展太陽能作為近中期的重要替代能源和中長期的主體能源。許多國家是法律引導、行政推行和經濟鼓勵三種手段并用,采取國家強制、政府推動的"準計劃經濟"措施。太陽能電池制造一直被認為是整個太陽能產業鏈中的核心環節,也是利潤最為豐厚的環節。其巨大的經濟效益吸引越來越多國內企業的目光。
數據顯示,2005年,國內新建電池生產線的產能已經超過歷年的總和,達到145.7兆瓦,2006 年這個數字突破300兆瓦,而產能達到歷史性的1449兆瓦,占世界總產量的70%%。無錫尚德2006年產能達到2 40兆瓦,位居世界三強。剛剛上市不久的林洋新能源也制定雄心勃勃的擴產計劃,2007年將突破200兆瓦。南京中電已經建立6條電池生產線,產能達到200兆瓦,上市之后,繼續擴大生產規模也是必然的目標。而常州天合、河北晶龍、天威英利都在向產業鏈下游延伸,在北京,上海,浙江的寧波、紹興,江蘇的江陰、蘇州,廣東的深圳等地,似乎在一夜之間誕生大量生產太陽能電池的企業。
在國內產能不斷加大的同時,國際太陽能電池的價格也在一路狂飆,2003年還是2美元/瓦,2004 年初達到2.8美元/瓦,到2005年已經超過4美元/瓦,而且供不應求。然而,與國內產能與國際需求迅速擴大相反的是,國內太陽能電池的應用卻尚未普及。
事實上,我國也于2006年1月制定《可再生能源法》,強力扶持太陽能電池等可再生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但是,由于太陽能電池行業屬于高新技術領域,其投資和技術成本相對較高,而最終的產品價格也隨之上升。高昂的價格使太陽能電池的推廣和應用受到一定影響和此外,由于利潤豐厚,一些企業競相壓價,導致整個行業競爭混亂。
與此同時,太陽能電池行業所必需的硅原料國內不能自給,是目前全行業面臨的最棘手問題。高純度的硅原料對于太陽能電池的生產極為重要。硅中大量雜質的存在,不僅會降低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而且金屬雜質的擴散速度很快,會大大縮短硅太陽能電池的使用壽命,造成電池組件發電量衰退,降低硅太陽能電池電能的再生比等問題。與所有行業一樣,產業上游原材料的短缺,必然造成下游太陽能電池生產企業的成本上升和收益下降。
據了解,目前硅原料價格已經從2003年的20-30美元/公斤上漲到2006年的200-300美元/公斤,還常常"有價無貨"。在目前技術條件下,生產1兆瓦的太陽能電池大約消耗12噸硅原料。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的不完全統計,按2006年國內太陽能電池1450兆瓦的年生產能力計算,對硅原料的需求將達到1.74萬噸,超過全球太陽能硅原料的實際用量。而目前國內用于太陽能電池生產的多晶硅產量不足500噸,并且技術相對落后,生產成本明顯高于國外競爭對手。這直接影響我國太陽能電池產業的發展。面對諸多壓力,海外對太陽能電池的熱捧,促使更多的企業傾向出口。
近日,有關部門公布2006年全國降耗減排結果,單位GDP比2005年下降1.23%,沒有實現年初4%%的預期目標。對此,業內人士再次呼吁,要重視鼓勵太陽能產業的推廣和發展,給予太陽能電池企業更多更好的扶持政策,使其真正成為節能降耗的"排頭兵"。
編輯:Sep
來源:中國電池網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7-3/20073262385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