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科技部和廣東省三家聯合推動的省部產學研結合,目前只在廣東省先行試點,因此,許多做法具有探索意義。在一年多的實踐中,廣東省重點推進五種產學研合作模式:
一是組建產學研戰略聯盟。著力構建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部屬高校為主要技術依托,強強聯合、優勢互補、長期合作、共同發展的省部產學研戰略聯盟,目前,形成了13個省部產學研戰略聯盟,包括清華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高校,聯合美的集團、科龍集團、格蘭仕集團等家電龍頭企業,組建白色家電產學研戰略聯盟;中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部屬高校,聯合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骨干企業,組建數字家庭產學研戰略聯盟等,初見成效。
二是建立聯合創新平臺。一年多來,各級政府已與全國5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長期合作,建立了20多家研究院、研發基地、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分支機構等技術創新平臺, 21所高校成立了辦事處,18所高校組建了研究院,例如天津大學與江門市有關單位聯合創建了“廣東廣天機電工業研究院”研發基地,投資1.8億元。北京科技大學整合廣州、佛山的四個研究平臺組建了廣東研究院,華南理工大學整合佛山、惠州等地區的創新平臺組建了工業技術研究總院。
三是高校與地方整體對接模式。廣州、東莞、中山、珠海、佛山等市政府分別與四川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簽訂了23項產學研全面合作項目。另一方面,高校與廣東100多個專業鎮進行合作伙伴雙向選擇,開辟了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的新領域。部分重點高校與專業鎮成功簽定了11項對接項目,如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在佛山市順德區選擇勒流五金專業鎮開展金屬無鉻鈍化清潔生產技術研發及推廣,四川大學在廣州花都區選擇獅嶺皮革專業鎮建設技術服務平臺。有效提升了專業鎮特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提高了廣東縣域經濟和民營經濟的競爭力。
四是校地共建大學科技園。截至目前,深圳虛擬大學園已引進43所海內外著名高校,其中大部分為部屬高校,形成了國內一流的人才培養和科研基地,由各部屬高校78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組成的“深圳虛擬大學園重點實驗室平臺”已經啟動;科技部、教育部批準的“深圳虛擬大學園國家大學科技園”正在建設中。珠海大學園區已擁有吉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山大學等八所高校的校區和學院,全日制在校生人數達到63000人,擁有約4000名高校教師,已建成各類實驗室和科研機構100多個。
五是推動軍民結合的產學研合作。許多國家重點建設大學具有較強的軍事應用技術研究開發能力,其中很多科技成果適用于向民用領域轉化推廣。
編輯:Ronvy
來源:廣東省科技廳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7-8/2007899492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