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下滑的形勢中,中國政府重推新一輪刺激政策以求“穩增長”。除了重啟基礎設施投資之外,刺激消費是另一個重點舉措。幾百億元的財政補貼投向了各個產業,以“節能環保”和“惠民”的名義,而獲益的產業界又將迎來一陣狂歡。
這樣的刺激政策屢屢被使用,但其對真實消費的拉動,對經濟結構調整的作用,政府部門卻從不做具體評估,財政資金使用的效率和監督也無從談起。
事實上,2008年曾出臺的一系列“產業振興計劃”以及巨額的財政補貼“三大工程”,效果并不理想。這些財政補貼政策,有可能從產業發展創新的助推力這一初衷,淪變為精神依賴的鴉片。
“免費的午餐”
對于家電和汽車等行業來說,財政補貼是一場“及時雨”,因為2008年金融危機時推出的財政補貼政策剛剛過期,新的一輪又來了。
“過去幾年里,我們都在重復思考這個問題:補貼政策取消了怎么辦?”康佳集團的一位營銷人士對記者說。這下,他又感覺輕松了。
5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安排財政補貼265億元,啟動推廣符合節能標準的空調、平板電視、電冰箱、洗衣機和熱水器,推廣期限暫定一年;安排22億元支持推廣節能燈和LED燈;安排60億元支持推廣1.6升及以下排量節能汽車;安排16億元支持推廣高效電機。
根據已經出臺的幾個行業的補貼細則,補貼的形式是價格補貼,即在實際成交價格的基礎上補貼買方。價格補貼是財政補貼中的“暗補”,補貼金額一般由銷售企業先墊付,再憑銷售發票和相關證明領取補貼。
從細則來看,從6月1日開始,消費者購買一二級定速和變頻空調、平板電視最高可享受400元補貼。如果是汽車的“以舊換新”,一臺最高則可獲得1.8萬元的補貼。
除了價格直補,減免稅也是另一種消費補貼方式。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在舊的補貼政策基礎上又推出了新的補貼政策,新政策規定,2011年至2020年,購買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將免征車輛購置稅;在節能汽車方面,2011年至2015年,中重度混合動力汽車將減半征收車輛購置稅、消費稅和車船稅。
而相對于“暗補”,對于節能環保型產業來說,“明補”對于產業發展的影響作用更甚,即直接對產業上游環節的財政補貼。
在新能源和帶有“綠公司”光環的企業中,這種補貼數量甚至成了很多企業目前的主要利潤來源。地方政府在產業升級的口號中,大量的財政補貼就投向了這些新能源和新技術產業。
以LED產業為例,三安光電和德豪潤達大概是目前獲得財政補貼最多的兩家企業,這兩家企業在2011年的凈利潤增長率雙雙超過了100%,其中,政府補貼對于三安光電凈利潤的貢獻率達到90%,德豪潤達則為79%。
- 1
- 2
- 3
- 總3頁
來源:互聯網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12-8/201281314363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