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環保部公開的數據,截止到2011年9月,中國發放生產許可證的鉛酸蓄電池生產企業共計1864家。而這些在冊企業的總產能,與美國30余家鉛酸蓄電池生產企業的總產能相比,只能打成平手。
從產品結構上看,中國本土的鉛酸蓄電池生產商與跨國鉛蓄電池巨頭只能形成“互補”:中國大多數企業的長項是為電動自行車配套,而日本GS湯潛、美國江森自控、意大利非凡等跨國巨頭則主攻汽車、移動通信等產業。
從研發水平上看,按照行業協會的說法,中國本土的鉛酸蓄電池生產商中的旗艦,目前的水平是“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中國始終在追隨先進者的腳步。跨國鉛酸蓄電池巨頭,只將中國作為生產基地,研發力量依然放在其本土。
從管理能力上看,中國本土鉛酸蓄電池企業多不論是對行業標準的執行力度、對員工勞保的重視,還是與周圍社區的溝通,甚至是危機公關能力,都遜色于國外先進同行。
如果沒有始于2011年的環保風暴,中國的鉛酸蓄電池業或許還沿著它既往的軌跡,魚龍混雜地繼續發展。這一切,或將因為一場轟轟烈烈的環保風暴得以改觀。我們已經看到,環保要求已經成為倒逼鉛酸蓄電池行業實現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從2011年下半年環保風暴突襲至今,鉛酸蓄電池產業升級的火焰愈燒愈旺。一方面,鉛酸蓄電池企業的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更快地投入生產;另一方面,鉛酸蓄電池行業涌動兼并重組之潮。優勝劣汰,資源的迅速有效集中,必將使整個行業的發展更加長遠。更令人可喜的是,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的鉛酸蓄電池企業開始學會重視履行環境責任。
鉛酸蓄電池行業此前漠視的,不僅是一個個觸目驚心的血鉛數字,更有數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據工信部測算,2009年電池排放含重金屬廢水的總量超過1200萬噸,其中鉛酸蓄電池企業排放廢水1000多萬噸。中國本土環保組織分析政府部門的監管記錄后認為,大多數違規生產企業的廢水處理設施不完備或長期停運,廢水和污水直接排入淡水中,造成河流、湖泊和地表水中的鉛含量超標,嚴重威脅周圍居民飲用水安全。
企業能否滿足合規性要求,是由產業基礎、技術水平、成本承受能力等多個因素共同決定的。但以環保訴求為抓手,倒逼產業升級,國外已有好的范例。歐洲化工行業的例子可以說明這一問題。
在歐盟化學品監管REACH法規推行之初,當地化工行業叫苦連天,他們認為環保要求會增加企業成本,迫使企業轉移他處,這將造成很多人失業。不過,后來的情況顯示,這種現象并未出現。環保新規確實會給企業帶來成本的增加,但這個成本是合理的。當行業集體感受到環保壓力,進而聯合攻關,不但能夠促進污染問題的最終解決,而且能以滿足環保訴求為新的競爭點,優勝劣汰,產業升級則水到渠成。
回到鉛酸蓄電池行業本身,問題在發展中出現,同樣需要在發展中解決。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政府的政策干預,但更多的工作可以由產業本身和投資者來做。當企業的環境表現與更高的違法成本、更嚴格的政策、客戶企業和消費者的壓力等經營風險密切相關時,變被動為主動,便成為唯一利好的選擇。<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7216.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