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伏產業的這場保衛戰是不得不打響的,眼下“保持平靜”已成奢望。從去年開始,美國對中國光伏產業的“反傾銷”調查已引燃這個行業的戰火。2011年10月,美國7家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就向美國商務部和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提起貿易申訴。在歷時將近一年的調查后,美國商務部于今年5月18日做出了對中國太陽能電池和組件反傾銷結果的初審,征收高達31%到250%的反傾銷稅。這無疑阻止了中國產品進入美國的步伐。
今年7月24日,以德國Solarworld為代表的歐盟光伏電池產業向歐盟委員會又一次提起對華光伏電池的反傾銷申請。如果申請獲批成立,中國企業又將失去歐洲這個重要的市場。
面對生死抉擇,7月26日上午,中國四大光伏企業在北京舉行了應對反傾銷調查新聞發布會,指出目前光伏產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任何限制市場的行為都將置整個行業于危險境地。中國商務部也于27日通過正當渠道發表聲明,“中國光伏產業并不存在任何所謂的非法補貼和傾銷問題”。 金融危機已引來越來越多的貿易戰,但在這場戰役中,沒有贏家。
“雙刃劍”的作用
作為目前全球主要的光伏應用領域,歐洲市場舉足輕重。據統計,整個歐盟市場占據了我國絕大部分光伏企業超過50%的銷售份額。正如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法務總監陳卓所說,“一旦歐盟委員會決定立案調查,對歐洲市場任何一種解決方案都不能完全有效地解決問題。”
換個角度看,如果歐洲市場將出貨量占據全球一半的中國光伏產品置于門外,對歐洲光伏業也無異于“唇亡齒寒”。上述四家企業聲明中稱,“以歐盟為例,2011年,以技術研發、原材料、設備制造等為優勢的歐盟,對華出口光伏設備及原材料總值達75億美元。在近年的光伏貿易方面,歐盟也基本處于順差狀態。而從整個光伏產業的價值鏈看,以規模、制造為優勢的中國,生產大多集中在組件端。其制造增值約每瓦0.2-0.3美元,按現在國際平均太陽能發電裝置安裝成本每瓦大概在2.5-3美元來算,中國也僅占整個光伏價值鏈的8%~10%!
此外,由于光伏產業“全球本土化”的發展特征明顯,中國光伏企業在緩解歐盟各國就業壓力等方面,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據不完全統計,歐盟目前與太陽能產業相關的崗位約為28萬到30萬左右,其中大部分崗位直接或間接來自于中國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對是否要對中國光伏產品開展“雙反”,海外輿論并非鐵板一塊。不少機構或企業都對此持反對或保留的態度。
日前,美國大鳳凰城經濟理事會(GPEC)就宣布,正式向美國商務部和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提交抗議信,反對其向中國制造的光伏電池和組件征收關稅。
全球光伏產業發展到今天,已經形成了一個優勢互補的利益共同體,一旦這次反傾銷立案,“雙刃劍”下勢必兩敗俱傷。
必要的追問
問題的關鍵是,中國光伏行業為何頻陷這樣的境遇呢?縱觀整個光伏行業的發展及其在國際市場中的作用,形成這樣的局面主要是由內與外兩種因素決定的。
就在今年5月至6月,有關調研組,曾對國內10多家光伏企業進行過走訪和調查。事實是面臨虧損的中國光伏企業均在艱難支撐。企業研發人員在積極致力于提高量產電池的轉化效率,不斷完善高效能電池技術,以保持規模生產的穩定性。科研人員還和工人一道優化制造工藝,可見,中國的光伏產品之所以物美價廉,依靠的是不懈地追求技術進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 1
- 2
- 總2頁
來源:互聯網
http:www.mangadaku.com/news/30202.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