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太陽能需求下降和歐美貿易壁壘持續發酵,中國光伏產業正陷入困境。然而,27日于此間舉辦的中國國際太陽能峰會上,國內外專業人士對光伏產業的信心并未動搖。他們認為,正在加快開啟的中國國內市場,將使產業“寒冬”成為中國光伏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契機。
“到目前為止,90%以上的多晶硅企業已經停產,仍在生產的企業只有5家,但開機率也在下降。”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秘書長王勃華稱,受近來歐盟與美國先后對中國光伏產品采取反傾銷調查和征收反傾銷、反補貼稅等措施影響,今年多晶硅產量預計下滑1.4萬噸,這一數字較去年全球排名第五的日本還要多出0.1萬噸。
同時,太陽能光伏組件的產值和銷售額雙雙下降,中國光伏企業的資產負債率不斷增長,部分企業甚至面臨現金鏈斷裂的風險,整個光伏產業深陷泥潭。
究其原因,王勃華認為,主要由于近年來光伏產業發展無序,對外依存度高,技術基礎和創新不足,以及國際貿易環境的迅速惡化。特別是產業制造能力的增長遠遠超出了市場的增長,嚴重的產能過剩打亂了產業發展的正常節奏。
中國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提供的數據顯示,至2011年底,中國光伏發電的裝機容量只有300萬千瓦,但光伏電池總產能已超過2000萬千瓦。
對此,國家住宅與居住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仲繼壽認為,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國光伏行業不能停留在進口原材料、生產組件的加工貿易階段,也不能過于依賴單一市場,今后應在國內光伏應用方面加強創新。
梁志鵬稱,為擴大國內市場規模,推進光伏企業的轉型升級,今后政府的支持政策將更具普遍性。他透露,繼26日國家電網公司宣布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將免費入網后,國家能源局即將出臺新規,明確用戶的自用電量也可享受每度1元的光伏補貼電價。
“與產能嚴重過剩的光伏產品制造業相比,國內光伏應用的規模還很小,市場前景不應悲觀。”梁志鵬表示,24日公布的《中國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書不僅明確了2015年2100萬千瓦的裝機目標,也將分布式應用作為今后優先發展的重點領域。
“這種分布式應用在東部、中部地區非常具有競爭力。”梁志鵬說,尤其是在實行峰谷電價的地區,電價峰值可達每度0.8-1元,相比分布式應用每度1.2元的電價,每度電政府只需補貼0.4元左右。
對于中國市場的這種變化,德國國際合作機構可再生能源項目主管米勒博士表示樂觀。他說,目前,全球光伏業已步入資源整合的階段,德國同樣有許多公司被迫關閉。在這非常困難的兩年里,技術進步和成本降低是光伏產業持續發展的關鍵。而中國擁有卓越生產裝機能力,以及較低的成本,這些都將成為強勁的發展動力。
相比之下,對于密集出臺的利好政策,王勃華在歡迎的同時更加謹慎。他認為,利好消息既可以促進產業發展,也可能誘發盲目投資。在擴大國內市場的同時,必須統籌規劃,做好頂層設計,加快技術標準的制定和修訂,使產業發展和擴大市場應用同步進行,防止競爭力低下落后的產能死灰復燃。<
來源:互聯網
http:www.mangadaku.com/news/34672.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