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數據顯示,從2008年開始,進入我國的海外多晶硅從1.7萬噸快速增長到去年的6.47萬噸,年復合增長超過56%。與此同時,在海外多晶硅巨頭的低價傾銷下,價格從300多美元/公斤的高點一路下滑,2011全年下滑了60%以上。目前,海外多晶硅到岸價已跌至約18美元/公斤。
“因價格倒掛,2/3的產能已經停產。”江西賽維L D 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總裁佟興雪不無傷感地地告訴記者。該公司擁有萬噸級的多晶硅產能,但記者近日在該企業看到,昔日人來人往的廠區冷冷清清,部分員工宿舍人去樓空。
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呂錦標說,計入管理成本與運費后,進口多晶硅的銷價還低至20美元至25美元/公斤,按這個價格任何企業都無法贏利,這是國外公司明顯的低價傾銷。導致今年上半年中能硅業開始虧損,其他國內企業更無法幸免。
中國有色金屬協會的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除保利協鑫維持正常生產外,江西賽維、重慶大全、洛陽中硅已部分停產,80%的企業完全停產。
自2007年起,我國光伏組件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且生產成本下降速度居于首位。由此,我國光伏組件價格一直是全球市場的風向標。業內人士指出,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全行業在價格戰上“一路走到黑”,企業自身深陷虧損泥沼,扭虧或在明年上半年。
蘇州阿特斯董事長瞿曉鏵說,晶硅光伏組件的價格早前由國內幾大龍頭企業所制定,2010年開始,全國各地涌現出大量生產組件的中小企業,并挑起價格戰,原來的行業聯盟也被徹底打破。
“因沒有品牌認可度與銷售渠道,中小企業時常在歐美的各大光伏展會上報出‘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低價。”無錫尚德董事長施正榮說,“2009年9月,在德國漢堡舉行的第24屆歐洲光伏能源展會上,一家合肥晶硅光伏組件企業報出1.2美元/瓦。而當時的晶硅組件市場平均售價高于2美元/瓦,生產成本超過1.4美元/瓦。”
“光伏組件價格雖然跟隨著成本逐步降低,但始終維持著30%的利潤率”。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秘書長王勃華介紹,“2010年初以來,價格戰不斷擠壓行業利潤率,少數國內中小企業甚至不惜虧本競爭。”
記者了解到,目前,全光伏行業發展狀況不佳,企業虧損嚴重。如在晶硅電池方面,上游硅料除了幾家萬噸級的企業,有8成的小型企業停產,下游組件企業停產4成;薄膜電池企業雖未受歐美雙反影響,但國際市場萎縮,也大多停產。<
來源:互聯網
http:www.mangadaku.com/news/36275.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