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雙反”的,中國光伏行業的危機也許不會如此一下受關注—目前80%的中國多晶硅企業停產,80%的相關從業人員處于待崗和下崗狀態,目前中國最大的10家光伏企業債務累計已高達1110億元,整體負債率超過70%。
其實,中國的光伏產業如今走入“寒冬”,并非完全拜“雙反”所賜,產能過剩也是成就今天“朔風緊、冰雪寒”的緣由之一。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太陽能光伏分會秘書長孫廣彬在11月12日舉行的2012中國(成都)新能源國際峰會上指出:“即使在沒有‘雙反’的情況下,今年1-9月,我國光伏業對外出口就已經下降了34.99%。而且,在‘雙反’未實施前,江西、江蘇等地就有百分比達兩位數的企業處于停產狀態。”
一位政府官員談到國內企業的投資趨向時,不無感嘆地對記者說:外國人說他們很詫異中國投資者的能力——只要中國人聽聞了新的投資領域,不出半年,他們馬上就能把這個產業做過剩。
這當然不是僅僅指斥光伏,但光伏行業最具典型性,特別中國光伏產業自誕生伊始,便具有先天不足,那就是原料和銷售的“兩頭在外”,這就意味著,一旦原村料價格劇變、外銷受阻,整個行業便面臨著萬劫不復的邊緣。
認識到了光伏危機的癥結,拯救措施也就不難出臺,措施的著眼點便是啟動內需。
國家能源局9月12日先是發布了太陽能發電“十二五”裝機目標:到2015年裝機容量達到21GW以上甚至40GW。這意味著國內光伏龐大的市場將被開啟,讓萎靡的太陽能行業看到了希望。
接著,9月14日,國家能源局擬定了《關于申報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范區的通知》,將出爐一個“一期為15GW總裝機容量的分布式發電規劃”,利用分散式的、布置在用戶附近的發電單元發電,比如通過屋頂太陽能發電,主要為工廠、節能建筑等場所供電。
11月10日,為進一步扶持正深陷資金鏈緊張和“雙反”漩渦中的中國光伏行業,財政部聯合四部委聯合發布《關于組織申報金太陽和光電建筑應用示范項目的通知》,將在今年上半年金太陽和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示范工作基礎上,于今年年底前再次啟動一批示范項目,鼓勵在學校、醫院、社區、公共建筑、市政等領域安裝光伏發電系統,對光伏發電入社區、入家庭項目,根據投資成本情況,在金太陽和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示范項目補助標準基礎上予以適當增加。政府政策密集出臺,企業也開始快馬加鞭奮起自救。
9月13日,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和山東力諾集團聯合發起“萬間屋頂陽光計劃”,將因歐美“雙反”調查可能造成的難以出口的光伏組件在國內消化,自發自用啟動內需、降低成本。<
來源:互聯網
http:www.mangadaku.com/news/36753.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