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光伏產業的龍頭企業——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日前宣布進入破產重整。這似乎傳遞了一個信號,在歐美國家反傾銷、反補貼貿易政策下,作為全球最大光伏產品加工與制造國家,由于海外市場萎縮,其行業整體發展落入低谷。光伏企業“過山車式”的發展過程說明了什么問題?今后能否擺脫“雙反”擠壓?
光伏產能過剩洗牌在所難免
中國光伏產業聯盟提供的數據顯示,光伏組件價格從2011年的每瓦1.4美元下降至目前的0.7美元,與此同時,全球太陽能光伏總產能大于實際需求量1.5至2倍。
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秘書長王勃華指出,“2011年統計的企業數為262家,2012年已經降至112家。即便如此,2012年我國建成的光伏組件產能達4500萬千瓦,是2009年的700%。”中國光伏產品在低端環節嚴重過剩,企業之間競相殺價。
據分析,美國2012年11月對中國晶體硅光伏電池片等產品征收18.32%至249.96%的反傾銷稅,以及介于14.78%至15.97%的反補貼稅。今年一季度,中國加工制造的光伏電池片基本退出了美國市場。
據了解,中國有100多個城市建設了光伏產業基地,但九成以上產品依賴國際市場,國內需求不足3%。中科院院士褚君浩表示,歐美國家的貿易壁壘固然是一個重要因素,但中國光伏企業的結構性產能過剩、惡性競爭等問題,恐怕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突破成本局限方能起死回生
分析人士指出,我國的光伏產品發電成本大約為每度電1元人民幣,與煤電或水電等能源產品相比,成本尚不具備競爭優勢。
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秘書處王世江博士介紹,未來十年內,光伏產業如能保持發展勢頭,其發電成本與火電基本持平的可能性很大。畢竟,火電燃料價格與環境的成本,從長期來看是上升趨勢。
2012年12月1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加快光伏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規范產業發展秩序,積極開拓國內光伏應用市場,著力推進分布式光伏發電,鼓勵單位、社區和家庭安裝、使用光伏發電系統等。
不久前,江蘇中能公司以硅烷流化床法制取多晶硅項目取得進展,其高純度產品可以使成本下降約50%。
江蘇聚能硅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顧越強表示,2012年對聚能(盧森堡)有限公司進行了增資,并在意大利、希臘等國投資建設光伏電站項目,其中希臘光伏電站可總計獲得每千瓦時電0.36歐元的補貼,合同期限為25年。
分散投資風險啟動消費需求
王勃華認為,我國如何在“走出去”同時,不斷擴大內需市場,是發展這一產業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發展光伏產業一是依靠政府方面的補貼,二是銀行或保險公司的長期介入,三是光伏企業自身的進步。”王世江如是說。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司長王駿介紹,以德國分布式屋頂光伏電站為例,如今已簡便到“填表安裝”的地步。
王世江說,主流規格的光伏組件面積約1.5平方米,市場售價1000元左右。這意味著,在150平方米的屋頂建設光伏電站,僅組件采購就要10萬元;再加上其他設備包括建設安裝等方面的開支,還需要10萬元。如果沒有政府方面的補貼,以及銀行或保險公司的分擔,這對普通居民來說難以承受。
在遭遇歐美國家“雙反”后,我國內地光伏市場有所啟動。有關統計顯示,2010年我國光伏裝機量為45萬千瓦,2011年達到290萬千瓦,較上年增長近550%,2012年達到450萬千瓦,增幅55%。
最新研究表明,目前光伏電池的光電轉換率仍有成倍提升的空間。另一方面,光伏產業鏈各環節受益于技術進步、規模效應、管理提升等,其單位成本還將進一步下降。 ▇
http:www.mangadaku.com/news/42335.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