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有色金屬的漲價大潮中,銅價不僅屢創新高,而且一直扮演著領漲的角色。5月中旬,國際銅價格一舉創下每噸8800美元的歷史新高,與2001年年初的1330美元/噸相比,上漲了5倍。而與2006年年初,期銅價格也已經猛增了60%。隨后從5月底至今因受到受基金拋盤打壓銅價出現振蕩回調,整個市場一直如此的動蕩劇烈,頻率挑換太大。至今仍在7000美元以上的高位。銅價格上漲是國際、國內需求增加迅速,供給相對不足和基金投機共同作用的結果,對中國的銅冶煉、加工和消費企業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銅價上漲還誘發了劣質銅產品的制造。有些銅加工企業已經開始用含銅量低的黃銅、廢雜銅替代未鍛造的銅,少數加工企業甚至選用成本較低的“黑桿”(銅含量較低的次品)替代光亮桿進行生產,導致加工產品質量嚴重下降。
銅價上漲導致銅消費企業面臨巨大的經營壓力
銅消費型企業包括家電、建材、電子、機械、輕工等行業的企業。對那些銅材占產品生產成本較高的企業來講,銅價大幅上升給企業的運營帶來巨大的壓力。
一方面是銅價上漲大幅提高產品生產成本。5月份裸銅線、漆包銅線、導電板、空調專用配件、電力電纜、通訊電纜等產品的出廠價格分別比去年同期上漲110.7%、83.9%、41.9%、39.8%、44.2%、19.5%,環比分別上漲46.1%、26.5%、48.1%、21.7%、12.9%、15.5%。
另一方面是下游終端產品由于市場競爭激烈,難以通過提價來轉移銅價上漲所帶來的成本壓力。在競爭和生產成本上漲的壓力下,從而導致資金實力不足的企業紛紛減產,甚至被迫停產,退出市場。
就目前國內市場經濟形式來看,銅價上漲,確實使眾多企業處境艱難,但銅的需求量卻并沒有減少。對于銅資源貧乏的中國來說,如果銅價繼續保持高位,對中國經濟發展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套期保值優勢
面對銅價的激烈波動,企業可以借助期貨市場,采用合理的套期保值策略來規避風險,從而有利于企業的穩定經營。但據《財務總監》雜志上年的調查,在期貨公司進行套期保值的企業以大型銅加工企業、銅生產企業和貿易商為主,而下游消費型企業很少有在期貨市場上進行套期保值。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資金實力有限,二是缺乏人才。
因無法在期貨市場上實行套期保值,面對高企的銅價,國內銅加工和消費企業多采用降低庫存和“隨用隨買”的方式采購銅以及銅產品。企業在收到下游企業的訂單后,再確定自己的采購數量。即使如此,由于銅價變動很快,企業根據當日銅價格簽訂合同,再去采購銅的時候,銅價的上漲已經超過了企業的預期利潤。
中國對銅的需求預計今后數年內都將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保證銅長期穩定的供應。
(一)建立銅價波動預警機制
此次銅價大幅上漲再次表明建立包括鋼材、銅等重要原材料預警機制的迫切性。應逐步建立一個及時、高效、完備的重要原材料價格預警機制,從全球范圍內對其實施動態跟蹤與觀察,針對問題,隨時發出報警信號,并及時作出政策調整,將損失減至最小。
(二)大力推進企業到海外開辦銅礦,增加原料供應
加強實施海外開辦銅礦是緩解中國銅礦資源匱乏的關鍵。中國企業在尋求海外資源方面目前整體上仍處于起步階段。要采取有力措施,推進企業到海外開辦銅礦:一是設立海外資源勘探風險基金,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到國外勘探銅礦;二是在信貸、外匯和稅收上對項目給予支持;三是對重大項目和大型銅礦開發,應納入國家經貿關系范圍之內,最好政府出面與項目所在國政府商討,爭取優惠政策。
(三)加強國內礦山開發建設
積極創造條件,開發國內新礦山,對前期工作準備充分的項目,盡早開工建設,爭取在較短時間內能夠緩解國內銅精礦供給不足的局面。要引導社會資本投向銅產業發展的“瓶頸”礦山開發建設上。由于礦山投資大,風險大,回收周期長,國家應制訂優惠扶持政策引導社會資本投向銅產業開發。
(四)嚴控產能過度擴張,積極推進兼并重組
繼續貫徹執行國家有關銅產業發展的各項政策,做好“有保有壓”工作。“保”要做到堅決,支持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延長產業鏈,提高銅加工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壓”要做到有力,從審批、土地和信貸方面嚴格限制以擴大生產能力為目的、無原料來源的新建、擴建銅冶煉和電解銅項目,防止行業產能過剩繼續惡化。
按照市場原則,鼓勵有實力的冶煉和加工企業,以資產、資源、品牌和市場為紐帶,實施并購、重組、聯合戰略,進一步提高產業集中度。
(五)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廢銅回收率
在國內的廢金屬集散地,選擇適當地區,設立廢銅分選、收集場地,使之逐步成為廢銅的供應基地。在稅收政策上對從事廢銅回收、利用的企業予以支持。鼓勵開發廢銅利用的先進技術和設備,提高廢銅利用水平,增加產品附加值。
中國是世界銅最大的消費國,成為國際市場的戰略買家。隨著經濟崛起,原材料的需求還會進一步增長,價格也必然會持續上漲。應對價格上漲,從企業內部來說,主要還是依靠相關產業提升自我消化的能力,通過銷售、管理實現價格轉移,節約成本。通過直接投資、參股收購等方式獲得國外資源企業或者采礦權,這樣盡管會承擔一定的風險,但能夠保障大宗原材料和能源的持續供應,也可以有效規避價格風險。
面對全球采購市場上的國際巨頭,單個企業顯得勢單力薄,可在行業組織的協調下,由占有較大市場份額的企業建立一個戰略聯盟,由這個聯盟負責海外集體采購原材料,增強中國企業的集體談判能力,提升中國企業在國際貿易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地位。
作者:楊宏杰(聯合金屬網副總經理)
銅價上漲還誘發了劣質銅產品的制造。有些銅加工企業已經開始用含銅量低的黃銅、廢雜銅替代未鍛造的銅,少數加工企業甚至選用成本較低的“黑桿”(銅含量較低的次品)替代光亮桿進行生產,導致加工產品質量嚴重下降。
銅價上漲導致銅消費企業面臨巨大的經營壓力
銅消費型企業包括家電、建材、電子、機械、輕工等行業的企業。對那些銅材占產品生產成本較高的企業來講,銅價大幅上升給企業的運營帶來巨大的壓力。
一方面是銅價上漲大幅提高產品生產成本。5月份裸銅線、漆包銅線、導電板、空調專用配件、電力電纜、通訊電纜等產品的出廠價格分別比去年同期上漲110.7%、83.9%、41.9%、39.8%、44.2%、19.5%,環比分別上漲46.1%、26.5%、48.1%、21.7%、12.9%、15.5%。
另一方面是下游終端產品由于市場競爭激烈,難以通過提價來轉移銅價上漲所帶來的成本壓力。在競爭和生產成本上漲的壓力下,從而導致資金實力不足的企業紛紛減產,甚至被迫停產,退出市場。
就目前國內市場經濟形式來看,銅價上漲,確實使眾多企業處境艱難,但銅的需求量卻并沒有減少。對于銅資源貧乏的中國來說,如果銅價繼續保持高位,對中國經濟發展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套期保值優勢
面對銅價的激烈波動,企業可以借助期貨市場,采用合理的套期保值策略來規避風險,從而有利于企業的穩定經營。但據《財務總監》雜志上年的調查,在期貨公司進行套期保值的企業以大型銅加工企業、銅生產企業和貿易商為主,而下游消費型企業很少有在期貨市場上進行套期保值。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資金實力有限,二是缺乏人才。
因無法在期貨市場上實行套期保值,面對高企的銅價,國內銅加工和消費企業多采用降低庫存和“隨用隨買”的方式采購銅以及銅產品。企業在收到下游企業的訂單后,再確定自己的采購數量。即使如此,由于銅價變動很快,企業根據當日銅價格簽訂合同,再去采購銅的時候,銅價的上漲已經超過了企業的預期利潤。
中國對銅的需求預計今后數年內都將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保證銅長期穩定的供應。
(一)建立銅價波動預警機制
此次銅價大幅上漲再次表明建立包括鋼材、銅等重要原材料預警機制的迫切性。應逐步建立一個及時、高效、完備的重要原材料價格預警機制,從全球范圍內對其實施動態跟蹤與觀察,針對問題,隨時發出報警信號,并及時作出政策調整,將損失減至最小。
(二)大力推進企業到海外開辦銅礦,增加原料供應
加強實施海外開辦銅礦是緩解中國銅礦資源匱乏的關鍵。中國企業在尋求海外資源方面目前整體上仍處于起步階段。要采取有力措施,推進企業到海外開辦銅礦:一是設立海外資源勘探風險基金,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到國外勘探銅礦;二是在信貸、外匯和稅收上對項目給予支持;三是對重大項目和大型銅礦開發,應納入國家經貿關系范圍之內,最好政府出面與項目所在國政府商討,爭取優惠政策。
(三)加強國內礦山開發建設
積極創造條件,開發國內新礦山,對前期工作準備充分的項目,盡早開工建設,爭取在較短時間內能夠緩解國內銅精礦供給不足的局面。要引導社會資本投向銅產業發展的“瓶頸”礦山開發建設上。由于礦山投資大,風險大,回收周期長,國家應制訂優惠扶持政策引導社會資本投向銅產業開發。
(四)嚴控產能過度擴張,積極推進兼并重組
繼續貫徹執行國家有關銅產業發展的各項政策,做好“有保有壓”工作。“保”要做到堅決,支持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延長產業鏈,提高銅加工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壓”要做到有力,從審批、土地和信貸方面嚴格限制以擴大生產能力為目的、無原料來源的新建、擴建銅冶煉和電解銅項目,防止行業產能過剩繼續惡化。
按照市場原則,鼓勵有實力的冶煉和加工企業,以資產、資源、品牌和市場為紐帶,實施并購、重組、聯合戰略,進一步提高產業集中度。
(五)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廢銅回收率
在國內的廢金屬集散地,選擇適當地區,設立廢銅分選、收集場地,使之逐步成為廢銅的供應基地。在稅收政策上對從事廢銅回收、利用的企業予以支持。鼓勵開發廢銅利用的先進技術和設備,提高廢銅利用水平,增加產品附加值。
中國是世界銅最大的消費國,成為國際市場的戰略買家。隨著經濟崛起,原材料的需求還會進一步增長,價格也必然會持續上漲。應對價格上漲,從企業內部來說,主要還是依靠相關產業提升自我消化的能力,通過銷售、管理實現價格轉移,節約成本。通過直接投資、參股收購等方式獲得國外資源企業或者采礦權,這樣盡管會承擔一定的風險,但能夠保障大宗原材料和能源的持續供應,也可以有效規避價格風險。
面對全球采購市場上的國際巨頭,單個企業顯得勢單力薄,可在行業組織的協調下,由占有較大市場份額的企業建立一個戰略聯盟,由這個聯盟負責海外集體采購原材料,增強中國企業的集體談判能力,提升中國企業在國際貿易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地位。
作者:楊宏杰(聯合金屬網副總經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源在線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編輯:news
來源:中國經貿
編輯:news
來源:中國經貿
本文鏈接:銅價上漲對加工企業的影響分析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7-1/2007117154936.html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7-1/2007117154936.html
文章標簽: 原材料/銅價上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