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談到影響當今有色金屬價格走勢因素時,“中國因素”和“基金炒作”是專家們必說的兩個因素。2007年5月召開的第四屆上海衍生品會議也不例外。
曼氏金融(美國)首席經濟學家、高級第一副總裁Fred Demler表示,“中國因素”至少在10年內都將對金屬價格造成影響。而目前世界上大概有150萬億資金,只有0.2%的資金投入到了和金屬有關的基金(包括宏觀基金和指數基金)。
為此,他預測,金屬市場不存在泡沫,而且還有發展空間,今年銅均價將在7300美元。
來自麥格理銀行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6年,中國鋼材和主要有色金屬消費占全球比重為25.6%,其中原鋁消費已然占全球總消費的25.2%,銅、鋅消費占全球占比也分別高達23%和30%。在中國經濟一派繁榮的背景下,這些數據似乎還有上升的可能。
毋庸置疑,“中國因素”確實是此輪金屬價格大幅上揚的主要因素。
在Fred Demler的話語中,“中國因素”似乎還是占了主要因素,而基金只是利用了“中國因素”。這或許可以代表大多數國外分析師的觀點。
一直以來,西方各大投行、分析機構從不承認基金是推動價格的主要力量,他們認為,供需基本面以及中國的崛起是推動價格的真正原因。
五礦集團有色金屬首席分析師張容輝則認為,“中國因素”并不是金屬價格的主導因素。中國目前是經濟大國,但仍然不是經濟強國。在金屬的產量與消費方面,中國無疑是大國,但并非強國。
與中國在有色金屬生產、消費市場大份額很不相稱的是,中國在定價方面仍然仰人鼻息。中國投資者似乎只能默默承受著“中國從國外買什么,什么就漲價;中國向國外賣什么,什么就便宜” 的無奈。
以至于當被問到鋁土礦未來走勢時,中國有色工業協會郎大展只能自嘲地說,“進口鋁土礦由以前的30多美元上漲到現在的50多美元,雖然現在還在上漲,但我想它漲到一定程度就不一定再漲了。如果漲到一定程度,我們買不起了,那么它還賣給誰,我們國家進口鋁土礦主要來自印度尼西亞,如果價格漲到我們買不起了,它怎么辦?”
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由其經濟高速增長而帶動的有色金屬需求爆發式增長,也曾引起全球有色金屬價格的上漲。不過,由于日本企業在對產業鏈的延伸方面做了不少功課,產品的附加值得到提高,對沖了金屬價格上漲帶來的不良影響。延伸產業鏈,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多出口高附加值的產品,這或許可以成為企業擺脫有色金屬價格暴漲的一個途徑。
編輯:Ronvy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7-8/20078217333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