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能源汽車產業大事很多,出現了一些新動向。6月28日,國務院下發《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2010-2020年)》(簡稱規劃),標志著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架構初步建成;電動汽車新國標——《純電動乘用車技術條件》,已于7月1日起正式實施。從國家戰略來看,5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十二五 ”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了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車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發展方向和主要任務。
關于具體推進路線,今年兩會期間科技部部長萬鋼表示,從電池的性價比角度考慮,城市中的小型車最適合于純電動模式,城市公交用車有足夠的時間充電和更換電池,可以采取充換電結合的模式。工信部部長苗圩指出,今年的重點是推動節能和新能源以及自主品牌汽車的發展,在產業劃分上,強調把節能和新能源汽車嚴格區分開來。
50萬輛目標并非遙不可及
作為重要的產業規劃,新出臺的規劃明確提出爭取到2015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達到50萬輛,到2020年超過500萬輛;2015年當年生產的乘用車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每百公里6.9升,到2020年降至5.0升;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及關鍵零部件技術整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等一系列目標。
我認為,2015年實現50萬輛的目標是有可能的,這并非遙不可及。
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相關車企已經大手筆投入,一汽、北汽、長安、東風等公司都有相關的戰略規劃。東風根據純電動汽車的結構和技術特征,開發了全新的純電動汽車底盤,完全進行重新設計。上汽的混合動力和純電動汽車都開始上市,而且制定了明確的規劃。其次,以上產品都是基于市場分析和產業化的安排開發的車型。再次,這些車型都采取了小型化、輕量化技術,代表了產業現代化的方向,如東風公司的新款電動汽車,整個車身長度不超過2.7米,采用全鋁合金車架結構,裝備200公斤鋰電池后,整車重量不超過850公斤。另外,公共領域的示范推廣力度也將加大,“十城千輛”示范工程現在是25個試點城市,未來將在30個以上的城市進行規模化示范,下一步將繼續評估、淘汰不合格城市,再新增一些試點城市。
金融保駕護航
新近出臺的政策從制度上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如科技部的電動汽車“十二五”專項規劃特別強調協調發展,將官產學研用金結合起來,把政府、企業、高校、研究機構和金融機構聯合起來一起做系統工程,對于金融業支持電動汽車發展這一點,在最新公布的規劃中更是有了具體規定,明確提出要強化金融服務支撐,此番加大金融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必將營造有利于產業發展的市場環境,也有利我國新能源汽車的加速發展。
政策力度大 企業很糾結
如何創新乘用電動車商業模式,也是全世界關注的焦點。中國要加快推廣試點和示范,鼓勵購買使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以后的政策可能會進一步解放。最近公布的產業規劃,無疑是很重要的新能源汽車政策。縱觀世界各國,我國的鼓勵政策相對較多,支持力度較大,但是我們的企業很糾結,現在觀望的比較多。有人說今年好像沒去年那么熱鬧,企業看不清發展路線、看不清怎么做,也不知道做什么樣的車能賣得出去,有人甚至說現在的電動汽車都沒有購買價值,也有人說不知道怎么建設充電設施。
無論是國務院常務會議,還是最近公布的產業化步伐、基礎技術研發以及市場規劃,都令人倍受鼓舞,讓業界感到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空間很大,但困難也不少。產業發展需要各方投入極大的熱情和理性,需要政府引導,更需要各方的諒解和支持。
商業模式研究很重要
有兩句諺語比較能體現我的想法:一切皆有可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首先,我們要去做,才能做到一切皆可能。其次,最重要的是把模式研究透,而不是盲目去做。現在相關機構應該開始研究我國純電動乘用車的商業化模式,也就是電動汽車怎樣才能走入家用市場中去,怎么賣到千家萬戶,而不是僅僅研究大客車、清潔車這些商用車。
純電動乘用車(轎車)的發展模式非常關鍵,它目前要解決的是私人購買的問題。好的商業模式會選擇一種合理性的路線、一種適用的車型、一些恰當的應用領域和地區以及更合適的使用者,也就是確定目標用戶在哪里。家用電動汽車誰是第一個用戶群,是農民還是城里有錢的白領,這個問題值得我們認真考慮和研究,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做非常艱苦細致的調查研究工作。
(作者系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教授、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電動汽車分會主任委員) <
來源:互聯網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12-8/201281411384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