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報道,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劉澄評說:光伏產業為何屢屢受傷?
太陽能是未來最清潔、安全和可靠的能源,光伏產業就是從事太陽能的開發利用的產業。利用太陽能的最佳方式是光伏轉換,就是讓太陽光射到硅材料上,產生電流,直接發電。而以太陽能發電所需的硅材料的應用開發所形成的產業鏈條,就是光伏產業。
光伏產業是公認的環保產業,也是各級政府重點扶持的產業。截止到目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均將光伏產業列為優先扶持發展的新興產業,出臺了各種優惠政策。在國家產業政策的扶持下,中國光伏產業迅速崛起,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光伏生產大國,占世界生產總量的50%以上。
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可以用過上車來形容。光伏產業爆發性增長一直持續到2008年,之后,光伏價格直線下降,中國光伏產業迅速進入寒冬,陷入全行業虧損的境地。據統計,全行業已經有7成企業停產,2012年一季度,包括江西賽維、尚德電力在內的10家境外上市光伏企業全部虧損,合計虧損高達6.12億美元。
在產業發展如此困難的情況下,中國光伏產業卻接連遭受歐美反傾銷調查。今年5月18日,美國商務部裁定對中國太陽能電池和組件征收高達31%到250%的反傾銷稅;時隔兩個月,歐盟光伏企業再次指控中國公司獲得了非法補貼并進行了傾銷,要求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反傾銷關稅。一旦征收反傾銷稅,將使中國光伏企業失去歐美市場,對處于困境的中國光伏企業是致命一擊。
中國光伏產業為何屢屢受傷?癥結在于中國光伏產業的產業結構。中國光伏產業從誕生之日起,就是面向世界,為滿足全世界需求而生存的。中國龐大的光伏生產能力98%用于供應海外市場,特別是供應作為發達國家的美國和歐盟市場。
這種產業格局在產業發展高峰時,問題并不突出,而一旦受金融危機影響,歐美國家對光伏產品的需求大幅下降,中國光伏企業與當地生產商的矛盾就突出起來,特別是中國光伏產能的嚴重過剩更加劇了這種矛盾。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往往只能被迫降價以求自保,從而加劇了本已存在的貿易糾紛。
事實上,在面臨產業嚴重過剩的背景下,中國光伏企業開工嚴重不足,面臨嚴重虧損,F在中國光伏企業面臨的首要問題是生存,沒有能力主動搞傾銷。
實際上,中國非常不適合大規模發展光伏產業。光伏產業雖然是公認的環保產業,他的生產過程并不環保,是名符其實的高污染和高耗能。中國光伏產業迅速崛起,不是因為中國光伏企業的技術如何領先,而是因為中國的污染成本極為低廉。從一定意義上講,這是浪費了中國的能源,幫助歐美國家實現了綠色。中國付出的污染代價不僅沒有得到這些國家的肯定和回報,反而卻遭受歐美國家的指責和調查,是極度不公平的。更何況,中國和歐美國家光伏企業的產業聯系非常緊密,任何對中國光伏產業的制裁和限制,都將反過來沖擊到歐美國家的相關產業,會將全球光伏產業置于非常危險的地步,最終是損人不利己的雙輸局面。
為幫助中國光伏企業渡過難關,首先,中國政府應主動采取必要、有效和及時的措施,加大與相關國家溝通的力度,協助企業打贏反傾銷的貿易戰,維護中國光伏產業公平貿易權益。
- 1
- 2
- 總2頁
來源:互聯網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9189.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