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簡而言之就是以電力為驅動。以電力為能源的車子。電動車分類電動車按類型分可分為電動自行車,電動摩托車,電動汽車,電動三輪車,燃油助力兩用電動車。按電力提供的方式可以分成兩大類,一是連接外部電力線來獲得電力,另外就是用電池作為電力.也可以利用太陽,風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轉換成電能供車使用。
隨著電動車概念興起,發展電動車似乎成為人類社會通往新能源時代的橋梁。但電動車是否真如夢想般實用環保?本文將對此進行一次探討性地分析。
電動車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前副總統、“互聯網之父”戈爾為首的一幫民主黨人加環保團體在華爾街和汽車生產商支持下提出的。此概念的提出,是氣候變暖概念向經濟領域轉換的重要具體措施。其炒作的基礎主要有兩個:一個是道德基礎,世界各國都要為全球減排減污染做貢獻;另一個則是經濟基礎,油價高企迫使各國尋找出路,而電動車看起來是最可能實現的選擇之一。
電動車“零排放”光芒消褪
在美國民主黨的推動下,2009年5月18日美國汽車排放標準條例草案中正式確立電動車為零排放清潔車輛。鑒于人類碳排放導致氣候變暖的說法已經被很多人接受,電動車概念順利地在2009年全球各大股市上成了香餑餑?上Ш镁安婚L,先是在哥本哈根大會上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被揭露電動車對減少碳排放的數據是造假的,接著美國共和黨又提出了《上院少數派意見報告》,指責氣候環境學術界“烹調”科學。
另一方面,石油商趁機發難,找個了最好的搭檔——環保團體來一起游說國會,反對電動車,反對“零排放”。這時美國國家科研委員會向國會提交了一份報告《能源的隱形成本》,稱電動車雖然幾乎是零排放,但制造電池污染非常嚴重而且很費電。不過,今年4月1日,奧巴馬政府公布了美國汽車排放標準,不再將電動車算作“零排放”車輛。為了安撫汽車廠家,美國政府規定從2012年到2016年每個汽車廠家可以將其制造的前20萬輛電動車算成零排放車輛進行補貼,之后就別想了。
“零排放”被否,在一定程度上撼動了電動車概念炒作的道德基礎,那么電動車炒作的經濟基礎是否能經得住考驗呢?
買電動車是否劃算?
電動車雖然宣傳的如火如荼,但消費者是否能夠接受呢?電動車生產商一直宣傳電動車省油,買的時候貴,用的時候省。事實情況如何?以現在號稱最先進的電動車比亞迪為例,F3DM的售價為14.98萬元,我們拿同為比亞迪出產的同型號傳統汽車F3智能型系列(價格為8.68萬元)相比較。F3每百公里能耗價值為50元,F3DM則為7.7元,每百公里節省42.3元。驅動電池的使用壽命為2000次。每次充電可開100公里,也就是說,電池報廢前可以省的能源費共8.46萬元。
雖說現在傳言買電動車最高可以補貼6萬元,但這個最高補貼多半是給30萬/輛e6那樣的純電動車。就算政府補貼后,我們10萬買F3DM,8.46萬減去10萬與8.68萬的差價等于7.14萬元,也就是說,買一輛電動車F3DM,在其電池更換之前的生命周期里,比買一輛F3最多能省7.14萬元。按一天開50公里算,兩千個一百公里,一共是11年。就是說11年一共節省了7.14萬元,平均每年省6490元。
電動車的實用性有待考驗
另一方面,目前的動力電池性能尚不穩定,特別是冬夏的時候,電池很容易壞。電動車巡航里程也較短,最新的比亞迪e6,一次充電只能跑300公里。中國這么大,如果充電站不能遍地開花,開電動車的人就可能困在半路上了。
大量建設充電站還面臨上網難的問題,而且耗電實在不是個小數目。大量使用電動車會給煤炭供應帶來很大壓力,而且無疑將增加煤煙污染,算下來,使用電動車不過是把燒油變成了燒煤,還增加了電傳輸的消耗。隨著大量使用電動車,城市供電是否可以負擔得起?城市電網是否可以負擔得起?
從環保的角度講,還應該計算生產電池時給環境帶來的污染、報廢電池給環境帶來的污染。而這些污染不但危及大氣,還會危及地下水。如果動力電池不能大幅度降低成本并降低污染的話,電動車市場估計難有起色。
回到股市,事實上大部分電動車概念的上市公司也不過是沾了個概念而已,有些鉛酸電池商本來只能給電動自行車供貨,也硬說自己是電動車概念公司,如果動力電池等技術真的能說有就有的話,那就不是高科技了。
- 1
- 2
- 總2頁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10-5/201053110125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