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寒冬滲入肌骨,產業生死命懸一線。6月26日,光伏大佬賽維LDK公布財報顯示巨虧。業內預計這一行業慘景,最壞或將延續至2015年。
盡管如此,記者在調研過程中了解到,政策及資金門檻較高的光伏電站建設,已成為許多企業謀取短期利益的法寶。不管主營業務是否與電力或光伏相關,越來越多的互聯網、金融、房地產類企業,都瘋狂涌入到光伏電站建設的隊伍中來。據介紹,只要能拿到“路條”,僅建站后轉手賣出,就可獲得10%左右的凈利潤。而走完全部流程,一般不會超過半年時間。
與此同時,建設光伏電站主要地區的審批主管部門,也在考慮適當抬高進入許可。近日,青海省發改委相關人士向記者透露,發改委希望未來的申報企業能為當地帶來新技術或新產品,對此,業內人士分析稱這相當于提高了門檻。
發改委的路條
華東地區某大型民營光伏企業負責人,決定延遲記者上門采訪的時間。他解釋稱,并非接待環節出了問題,而是公司正在向發改委報批一個電站項目,不希望因媒體關注而節外生枝。他此前曾告訴記者,各地地方政府一哄而上興建光伏產業園、產業基地,而忽略了價格因素對這一產業的影響,這使得行業的惡性競爭愈演愈烈。
中金公司最新調研報告稱,2012年5月舉行的上海SNEC光伏展會上,參展企業數量較往年大幅增加,但真正下訂單的客戶蹤影難覓,預計行業產能過剩還將惡化。
“光伏組件企業的利潤率很低,由于上游材料降價,盈利鏈條正在逐步向下游轉移,其中就包括光伏電站建設等。”同樣地處華東地區的某A股上市電力公司董秘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然而建設一個光伏電站,需要蓋48個章,而且都是不同的部門,跑起來很不輕松。”上述企業負責人說,但對于有建站經驗的企業而言,熟門熟路操作起來反而有優勢,而且最終利潤也比較高。
據證券時報記者了解,一個太陽能光伏電站的建設申請,首先需要獲得建站當地省區發改委的批復,并且還有土地、環保、水保、消防、地質災害、壓覆礦產、發電資質、并網手續等諸多環節需要疏通,對于無操作經驗的企業來說,難度極大。
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發改委的審批就是“路條”,打通了這一關,后面的基本就水到渠成了。沒有“路條”,連銀行貸款都搞不到。<
來源:互聯網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8559.htm

